让孩子听话、省心,可以这样做
1、为了让孩子做好一点小事,很多家庭每天都要经历一番“鸡飞狗跳”:比如你只是想让他自己好好刷个牙,结果他就是不听;生气的你威逼轼龃晡檗利诱之下,他终于妥协了。但下一次,“不听话”又开始上演了。 唉,为什么孩子总是“屡教不改”呢?要是我们说什么他就能积极的去做、甚至不需要我们开口,就能主动把事情做好,那该多好啊! 1. 父母尊重在先,才有孩子听话在后 这么“幸运”的妈妈,现实生活里还真有——比如《我最想学的双语亲子课》作者刘莉,她的女儿小柯柯,就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 小柯柯在家会乖乖吃饭,在幼儿园会大声和老师打招呼。最让妈妈们羡慕的是,遇到事情时,她不会任性地哭闹,小小年纪就会用沟通的方式——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愿意体谅妈妈的感受。 你一定要感叹,遇上一个天使宝宝,都是靠天生的运气吧? 其实并不是,小柯柯的高情商,其实还要归功于妈妈。

3、2. 做个安静的观察者,竟能让孩子变听话 老话说的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养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 因为凑得太近,所以看自己的孩子时,总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对。看别人家的孩子,毛病就少多了,横竖比自己的孩子强。 难怪有人说,让孩子听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和邻居换一下孩子。 虽然只是句玩笑话,倒也可以给我们些启发: 养孩子的时候,不要做劳心劳力的指导者,而是尝试退一步,当个安静的观察者。不仅家长省心,孩子也会变听话。 比如最近,每次洗完澡,2岁半的儿子都只顾着玩水,三催四请不肯起来。要是强行把他抱起,他一定会声嘶力竭地哭给我们看。

5、3. 愿意等一等,孩子才来得及听你的话 也许你会说,这种等待,难道不是溺爱吗。 但很多时候,我们把急于立刻让孩子服从,当成了“立规矩”。唯恐不够严厉,失了威信,将来更难管教。 但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分强调当下的服从,孩子反而会失去自律、自重的机会。 如果能退后一步等一等,用观察的视角看一看,给孩子思考、决定和管理自己的机会,他们反而会体谅我们,尊重我们,用对大家都好的方式来回应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