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怎样鉴定

2025-05-19 22:50:46

对于全国各地古玉器的鉴定,由于玉器的出土地点、坑口环境、风土习俗、宗教礼仪等因素的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备的特征也不同,因而鉴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所以鉴定时,必须综合考虑古玉的各种特性,决不能因为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征以前没见过,抑或是国家馆藏没有,就一棍子打死。我们必须要运用科学、辩证、理性、全面的方法去鉴定。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只有通过长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的对玉器进行盘玩、观察、试验、总结,你才能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鉴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不会打眼

沁色鉴定

1、成因:我国著名材料学家刘如水先生从微观上解释了沁色的成因,这一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和本人的思想不谋而合。他认为:玉器长久的埋在密闭的墓穴或是土壤中,受土壤、地温、地湿、坑内物质等的影响,玉器本身分子发生质变,结构水散失,使其孔隙变大,土壤中的各类显色杂质会慢慢侵入玉质内部,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沁色。比如黄色、红色或是赭色的土沁,是由于土壤中的三价铁离子侵入玉质内部,由于侵入的多少而呈现黄、红、赭等不同的颜色;黑色沁是土壤中或是坑内物品的有机质侵入玉质内部发生碳化反应,以及含碳物质腐烂后慢慢侵入形成,比如衣冠、棺木等,而非水银所致。实验证明:水银不融入水,无法侵入玉质内部。所以水银对玉的沁色没有影响;层叠絮状的水沁现象,是由于玉器长期在水中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形成了类似絮状、饭糁状现象,我们称之为“饭糁”,而非真正沁色(黄色部分除外,为土沁)。

古玉怎样鉴定

形变鉴定

1、 1、成因:形变的主要变化是“地弯”现象,我们还称为“地障”。这种现象比较少见,但却是鉴定古玉的很好证据。在实践中,我总结认为:地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玉器必须钙化或半钙化,也就是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二是坑内环境必须潮湿;三是必须有外力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很难形成地弯。

2、 鉴定要点 A、有地弯现象的玉器必须要有钙化现象产生,否则有可能是臆造品。 B、一般出现地弯现象的玉器主要为片状玉器,圆雕件几乎不可能出现此种情况。在这里我还把“氧化突起”和“玉裂”、土蚀、土咬等玉器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归在形变一节中,主要因为它们都是在玉器外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玉器在质变过程中,氧化突起是高出玉表,形成的类似橘皮纹的现象。玉裂是玉器在质变过程中,玉器内、外部产生应力反应,由于不同点的应力大小不一,所以容易在玉表出现裂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土蚀、土咬现象则是玉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后,受到一些含酸或碱以及微生物的破坏造成的。 C、氧化突起(橘皮纹)的最大特征是:基于玉器表面为水平基础,高出平面一些突起而形成。侧光观察时最清楚,用手摸上去几乎感觉不出来。而用酸腐蚀出来的类似橘皮纹,整体基于玉器表面以下,用手摸上去感觉很明显。这是真、伪古玉的又一最大区别。 D、橘皮纹的产生会伴随钙化一起出现,在没有钙化的玉器表面很难看出橘皮纹。所以有橘皮纹产生的玉器一定是老玉,没有橘皮纹的玉器不一定不是老玉。这种现象还会出现在一些石器、绿松石等硬度相对低的东西上。 E、自然的缝裂大都倾斜于玉表,垂直玉表的现象很少见,基本上出现在片状的玉器上。缝裂严重的,会出现几毫米甚至几厘米的缝隙,即使这样,玉器一般不会从裂缝处完全断开。这是伪古玉无法做到的重要特征。 F、有的裂缝会明显高出玉表面,形成交错的现象,用手摸上去会有当手的感觉。这充分说明:裂缝是在后天形成的。如果是老玉新工或是玉裂后再加工成的玉器,不会出现此现象。 同时,裂缝中都会伴随沁色产生,沁色从外及里,由深渐浅,过渡自然,变化丰富。伪古玉即使做上裂缝和沁色,沁色也是单一无变化、无过渡。 G、裂缝的裂口处,会出现玉质干枯发黄或是轻微钙化现象。这是因为玉器的质变现象往往从最薄弱的地方开始变化,这种现象是年代久远才会形成的,所以这是伪古玉无法仿造的。这种现象还会出现在玉器的边缘,钻孔或是砣工与玉表形成的棱角上。伪古玉绝不会有此类现象产生。这一点,在鉴定古玉中非常重要。 H、有的细小的裂缝,在盘玩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慢慢的不见了。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玉质分子结构由质变后的状态还原回到最初状态,分子结构变的排列有序、安固稳定。 I、土咬和土蚀的现象,你会发现玉表会留下大小不一且不规则的孔洞,孔洞的口径一般都是外小里大,并且孔洞内会有结晶状现象。 J、有土咬或土蚀现象的,放大镜下观察加工的工艺痕迹会在土咬或土蚀的下面。 H、通常有土咬土蚀的部位,还会有沁色和轻微钙化现象发生。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