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1]看待儿童教育
1、《论语》中有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原本是指统治者在治理天下百姓的时候,要具有良好的品德,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才能治理好百姓,让百姓也追随统治者。如今,这句话在儿童以及青少年教育中,也非常适用。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其次才是学校。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夫妻关系不和睦,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的父母,这会让孩子心理产生莫名的恐慌,而父母在争吵中的话,孩子基本都会记住,并且将这些话,这些莫名的恐慌,以一种其他形式,发泄出去。而发泄的形式也多为负面。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一些大道理,比如,做人要诚实,要勇敢,要拾金不昧,做出的承诺要遵守。可是在真实的生活中,父母们却没有先做到。这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从未非常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于,还有一些父母,将许多不良的认知,直接教授给自己的孩子。比如,有人在学校欺负你,你就揍他!还有被欺负了的孩子回到家,被父母训词,为什么不还手?你提我了吗?从而就会有,“我爸是李刚!”这类的豪言壮语,说起来,异常的顺口。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学习者。一个品德健康的父母,一定会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1]看待儿童教育](https://exp-picture.cdn.bcebos.com/d9e638334884cde388b3595af07f860e7d754237.jpg)
3、学习需要兴趣,教育不应强制。每个人生下来,就都是与众不同的。就算是双胞胎,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生下来就具备了某些天赋,也就是属于自己的宝藏。如何挖掘这份宝藏,是教育的核心。我们总说教育应该以人为眺螗熨膣本,做人本教育。可是现实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已经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走越远了。教育不应该是强制的,更不能以一纸试卷的分数,决定孩子是否是优秀的。学习是需要兴趣的,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情,或者物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那么,他一定能在这件事情或物件上学习到很多很多。孩子年幼,能接触的事情,物件也是很有限的,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看到更多,更广阔的世界。孩子一定能在某个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你要相信他,胜过你自己。千万不要把孩子强制培养成你心目中的样子。比如,你想让你的孩子将来成为一名钢琴家,就不管他喜欢不喜欢,时刻监督,让孩子刻苦练习。因为爱因斯坦还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让自己的孩子努力不就行了。可是人家爱因斯坦还有后半句,让中国的翻译给删除了。那就是’有时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更重要。’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天赋,天赋是经由兴趣开发出来的。所以,孩子的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教育孩子,应由孩子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这样的教育,才叫以人为本。强制的教育不仅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和父母产生隔阂,更会让孩子不信任自己的父母,以至于真实的想法都不会和父母吐露一个字。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最失败的。我从这样的失败的教育中走来,我想和父母沟通的意愿,促使我走上了教育行业的道路,这是我内心的需求,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更是我想让中国的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成长,长成他们自己的样子!而不是父母心中的样子。
![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1]看待儿童教育](https://exp-picture.cdn.bcebos.com/4a6d48ee7b7f860ebbeaea4077f5ee0d3bcebe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