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天然蟹苗的育苗管理
1、水处理土池育苗用水必须经沉淀处理,各土池第一次进水必须消毒,方法是提前3~5天进水,水位60~70cm,用2 kg漂白粉消毒,用前再加10cm新鲜海水。蚤状幼体I、Ⅱ期每天添加10cm海水,Ⅲ期后,每天或隔天换水1/4~1/3。若海区水质不佳,整个育苗过程可不加换水,但第一次必须进满沉淀海水。
2、进水网目许多场对进水网目不很重视,事实上这涉及到桡足类数量问题,必须认真对待。蚤状幼体I期时由于个体较小.密度较高,通常用100目筛绢网过滤海水,允许小的桡足类进入。蚤状幼体Ⅱ期后可换成60~40目进水。这样,桡足类提早在池中繁殖,可减轻蚤状幼体V期变大眼幼体时对卤虫幼体及成体的压力,也可促进饵料营养的互补,有助于蚤状幼体V期变大眼幼体的成活率。
3、蚤状幼体I期培养密度以往经验及报道均认为,土池蚤状幼体I期密度应以1 000万/池(半亩池)为宜,但笔者认为,在最先、最后孵化的l、2个池密度应加大至l 500万/池较为合适,因该阶段孵化需较长时间,发育也极不同步,以后淘汰率也较高。在孵化高峰时,如预期未来几天天气较好,可使用600-800万/池的密度,因高峰期孵出的幼体发育整齐,成活率高,而且应选择最好的土池来布这些幼体。
4、饵料⑴卤虫卵幼体卤虫卵幼体为土池育苗中最主要的饵料,许多场只使用单一卤虫卵幼体。关于卤虫幼体的投喂量问题,在蚤状幼体I期多投已形成共识,这可使一部分未被食完的卤虫幼体长成成体,作为蚤状幼体V期变大眼幼体的饵料,以提高变态成活率。在蚤状幼体I期的第l、2天应适量,以食完略有剩余为好;I期将变成Ⅱ期及Ⅱ期第一天应多投,保证一定量过剩,多余的卤虫幼体数量稳定在一定水平后,不再多投,否则易造成灾害。笔者1998年一个池由于蚤状幼体I、Ⅱ期过多投喂卤虫幼体,造成卤虫幼体的群体优势,使得蚤状幼体I-V期间不断死亡,几乎全军覆没,而卤虫成体充满了整个池。从蚤状幼体Ⅲ期至V期,卤虫幼体投喂量以2次投饵间不出现大量残杀,而部分蚤状幼体肠胃仍能辨出微红或微黄色即可,日投饵4~8次/池。但V期将变大眼幼体时,投饵量尽可能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