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悦 不如众乐悦 这句话是出自哪里
独乐悦 不如众乐悦原甜入艺阝句是独乐乐不如众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与民同乐也是由此故事而来。。原文是: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翻译过来是:庄暴来见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君王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扩展资料:
与民同乐是说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