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拥有自信
1、——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 虽然说对孩子不能放任自流,虽然说对孩子提出比较高的、比较严格的要求可以防止孩子松懈,可以促使孩子进步,但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即对孩子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必须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必须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知道,孩子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家长不顾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一味地拔高对孩子的期望,孩子在行动起来就会感觉到非常吃力,而且经常会有失败感和挫折感,渐渐的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提要求时不可过高过严,要让孩子“蹦一蹦就能摘到桃子”,比如孩子上学期语文只考了45分,那么对他这个学期的要求就不能是一定要考90分以上,而应当是要求他消灭不及格的现象;对于那些毛病较多的孩子,不要一下子就要求他全部都改掉,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要一点一点的来,一个毛病一个毛病地改,你要求的多了孩子也达不到。如果孩子“蹦一蹦”就能摘到“桃子”,他便可以不时地享受收获“桃子”的成功喜悦,他便可以增强下一次再“蹦一蹦”的信心。

5、——教孩子一冶嚏型正确对待挫折 世界上没有未经受过挫折的人,没有谁做所有的事情都能够一帆风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也自然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某次摸底测验成绩不理想、竞选桑苘嘹溪班干部最终落选、与同学之间发生纠纷和矛盾等等,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同样或类似的遭遇,正所谓是人生无坦途。但是有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一次失败的经历就会使他一蹶不振,认为自己没有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自卑感也油然而生,所以,教会孩子正确地面对失败和挫折,帮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对重树其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对此,家长首先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需要给予心灵上的支持与爱护,多给孩子一些安慰,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尽量减少孩子的挫败感,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其次要帮助孩子正确地归因,可以告诉孩子,一次挫折和失败并说明不了什么,造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他的能力不足造成的,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另外要经常给孩子讲讲古今中外的伟人们的挫折经历,讲讲这些伟人们是怎样对待挫折的,使孩子能够以伟人为榜样去积极地面对,而不在挫折中随随便便地就倒下去。
6、——要对孩子充满信心 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家长都不能对孩子失去信心,因为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积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如果家长首先选择放弃了孩子,看扁了孩子,认为孩子这辈子没戏了,不可救药了,那么孩子极有可能受此影响形成消极自我,他也会在心里看扁自己,觉得自己这辈子的确没戏了,不可救药了,不但自信心丧失殆尽,而且还容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我们知道,人是喜欢被别人赏识的动物,尤其是对自我还不甚了解的孩子,更需要家长去精心地呵护,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上的照料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可对孩子心理上的照料几乎是一片空白,有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脱口就出,根本就不考虑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本就不考虑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心,其根源就在于此。有一句话送给家长,孩子只有被别人发现了,他才能发现自己。
7、——帮孩子提高自己 有些孩子之所以没有自信心,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的确不如别人,差距明显地摆在那里,不由得孩子不承认,不由得孩子不自愧不如,这个时候家长除了采用鼓励等办法之外,最重要的是帮孩子提高自己,使孩子迎头赶上。比如孩子英语发音不好,经常受别的同学耻笑,家长就应当多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训练,让他多听听英语磁带,多模仿磁带里的发音,孩子的发音标准了,同学们自然就会对他是另外一种看法,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就不成问题了;孩子的体育成绩不好,400米跑步在班里处在倒数的位置,家长就应当督促孩子每天早上起来坚持锻炼,围着小区多跑几圈,假以时日孩子在班里位次一定能够提升,孩子也不会一提到跑步就感到是件头痛的、让他出丑的事情了。感谢您的阅读!

8、——让孩子更多的感受成功 成功是自信的力量之源,自信心的建立需要有成功的体验做为基础的,孩子的成功机会越多,他就会越自信,就拿孩子的学习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他对学习就越有信心,学习兴趣就越加高涨。反之,如果孩子在生活历程中充满了失败的记录,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做事时就会丧失对自己的自信,比如孩子某门功课不好,一考试就“亮红灯”,他就有可能对这门功课望而却步,他就有可能在心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再努力也学不好。因此,为了使孩子自信起来,家长要善于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要多给孩子创造些体验成功的机会,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家长要努力寻找孩子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此来增加孩子的自信。比如有的孩子学习不怎么样,但歌唱得挺好,家长就可以经常邀请亲戚朋友来听孩子唱卡拉OK,孩子在这个活动中体会到了成功,他就会不那么自卑了,他就不会认为自己样样不如别人了,时间一长,孩子的这种自信就有可能迁移到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