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之细剖王励勤的看家套路

2025-05-03 07:18:31

1、抛球的技巧王励勤发的是半高抛球,由于身高的原因,他的动作幅度大于常人,发球时相对抛得较高,球触拍时受力大,容易出台。图1中可以看出,为了减缓球抛起后的下坠力,王励勤左手抛球时向上跟进较多,球在掌心上滞留时间稍长,从而削弱了抛球动作赋予球的动力,使自己更容易在触球瞬间将力量与稳定结合起来,便于掌握。

2、触球点从图3-4中发现:王励勤发短球时,触球点相对较低,且接近球台端线。应当说,上述两点的难度非常之大——触球点低,接近台面,可减少反弹压低球的运行弧线,加快出手速度;而接近球台端线可以增加动作的隐蔽性。

乒乓球之细剖王励勤的看家套路

3、重心的作用从图2-5中看到,王励勤在发球时是很讲究利用重心的,他的重心有一个由外展打开到内敛、含忍的过程,这种技巧可以将发力与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发力集中,取点稳定,动作协调,因此王励勤的发球短、软、飘而难于借力。吴尚垠绝非泛泛之辈,他的台内控球能力在行内堪称一绝,加上双方屡次交手,了解甚深,他接发球的目的就是要破坏王励勤威胁最大的正手或侧身正手上手。为此,吴尚垠在台内采用了带隐蔽性的晃挑技术(图6-7),接至王励勤的反手大角,其晃挑之逼真,确实是横板接发球技术中的上品。

4、身体优势反手抢冲时,王励勤十分懂得利用身大力不亏的优势,尤其图9-11中,重心下压和重心前顶的动作都做得非常到位,以自己重心好的优势来弥补手臂发力的不足,应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出前多从图12中我们发现,王励勤反手抢;中手臂出前很多。他身高臂长,大幅度出前使触球后球的运行距离缩短,从而击球速度加快,突然性增强,在出发点上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他的动作手腕用力方向出前多、向右少,击打多、摩擦少,因此美中不足地使反手击球的威胁性、杀伤力受到了限制,所以它也是王励勤今后改进、完善的重要环节。

6、反手开路,侧身强冲,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种前三板的连贯衔接是王励勤打法的特有标志,其特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意识强王励勤时刻不忘发挥自己正手的特长,一有机会无孔不入。此球,他在反手发力后,立即启用侧身强冲,这时他的重心还原、碎步调节、合理取位(图13-16)都来得那么迅速、自然、协调。因此可以说:意识是第一位的。利用惯性应当说完成反手发力后,侧身强;中是一件很爽的事,隋。因为反手发力后,由左向右的交换将会利用惯性自然完成,它比人在原地生硬地起动要来得方便、流畅,对王励勤这种正手能力超群的选手来讲,更是正中下怀。引拍、制动拉球前手腕向后下引拍(图14-16)和触球冲杀时加速制动(图17-19)是王励勤正手能力出众的关键之一。以往的传统理念,引拍是由前臂、大臂完成的,但实践已证明它除了板形固定外,是利少弊多的。它对发力、摩擦、集中、调节、放松均将造成不良的后果。而拉球前,手腕根据拉球的方向引拍,是加大手腕活动范围、增加击球力度、提高击球旋转突出爆发力、解决击球的调节和还原放松的前提与保证。王励勤在此方面做得是中规中矩的。

7、加速、制动被誉为精华,在击球过程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击球的有效歆懈邦嘭距离内加速、制动,可突出击球的出手集中,可突出击球的撞击与摩擦,可突出击球时的调节和感觉,醑穿哩侬对击球的杀伤力和命中率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利用手指、手腕的爆发力带动、加快前臂的收缩速度亦是紧跟时宜、必须掌握的发力技巧。对此,王励勤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手连续冲杀动作稳定、使用率高、威胁性大是王励勤最明显的过人之处,这里有以下几个要素:碎步调节从图20-21中我们发现,王励勤侧身后重心并不是压死,并不是右脚马上跨出,而是右脚先在原地适当地调节(注意翘起的脚尖),预动将重心移至右腿后(碎步调节),再进行大步、整步的移动,这种方法简单、实惠,客观上缩短了补位的距离,实现了重心的平衡,使身体与手臂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使击球的移动范围、移动速度都有所提高。边走边转有许多人在由反手向正手的快速移动中存在一个通病:先进行步法的移动,待步法移动完成脚落地后再交换重心,结果总是感觉被球顶住、来不及,甚至出现身后击球。如果采用在移动中边走边转的方式(图22-24),就可解决上述矛盾。肌以碎步调整,第一步移动,调整方向;第二步进行时,脚边动,重心边交换(边走边转);待脚落地之时,人已完成重心交换,这时便可赢得时间和距离,保证从容地击球。这种细微的顺序对解决移动中的重心交换是一种捷径。解放大臂目前有相当多的人为了追求速度,击球时一味地运用前臂,而对大臂的动作视为禁区,谈虎变色,生怕大臂的自然挥出会影响击球的衔接速度。这种对大臂的人为限制,会造成击球乏力、僵硬。而解放大臂,让大臂随着击球站位的远近和力量、动作的大小进行适当的运动、调节(图24-27),对加强击球的力量、增加击球的协调性、帮助肩部放松,都将是十分有益的。值得强调的是;在遇高球使用大臂冲杀<扣杀)时,在触球的一瞬还是应当突出加速、制动的动作,即在大的动作中,保证、包含小的精华,将力量、准确、协调与放松结合起来。

8、​各项技术的掌握、使用都需要合理化、全面化。王励勤在此方面做得是相当完美的:对弧线的控制晤液呶鹣随着技战术的发展,目前进攻时拉弧圈球的理念变化更新,我们不能一提弧圈球就是抱着由下朝上的陈旧观念不放,而是要根据来球对症下药,因球制宜地调节。拉:中下旋时,由于球沉,手的动作由下向上地摩擦,以制造相应弧线是对的;但碰到上旋或半高球时,我们就要抬高手臂,向后引拍,向前下方摩擦,制造出由上向下的弧线轨迹,它对提高杀伤力和命中率都是至为重要的。而王励勤在连续进攻上旋和对拉弧圈球时就非常注意对击球弧线的控制,避免无谓的浪费,将力量发至极限,给对手造成由上而下的态势与压力,是王励勤正手出类拨萃的又一大诀窍。对线路的使用掌握任何技术都要力争全面、自如。尤其对直线球的掌握和使用,就更加如此。通常斜线对峙由于线路加长显得容易些,而打直线在取位、击球、调节上都会产生很多困难。国外诸强普遍地将斜对斜的以力取胜作为基础。为了提高击球的效果,提高战术意识,强化使用能力,就必须兼顾直线、斜线、中路的击球。当然在击球线路的建立上,并不可能在数种之间平均分配,我认为每人应以适合自身特点的线路为主,以其它线路作为配合、辅助和扰乱,或因人、因势采取变化手段,充分发挥中国人的特色,是达到顶点的必经之路。王励勤在此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特长和技战术上的全面性是有目共睹的。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