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情绪困扰吗
很多父母经常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情绪困扰,或经常因为孩子爱哭闹、爱发脾气、过度别扭、固执等,让父母变得更为辛苦,甚至很多书上教导的方法和策略都难以用得上。 家里如果有一个爱闹脾气或固执别扭的孩子,会让父母的情绪、生活,甚至全家的生活作息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听到坊间很多情绪困扰或情绪障碍等相关报导,更是让父母担心。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好像不仅是接纳、包容就可以了事,自己的孩子现在的情绪问题会不会是情绪障碍,或会不会演变出将来的情绪障碍?如何帮助孩子或家人解决情绪的问题、如何避免孩子将来出现情绪障碍,应该先有下列的认识和行动。

2、如果小孩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或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才是大人应该担心的事。所以,年纪小的孩子有情绪困扰,应该不是父母担心的重点,但怎样让孩子学习其他适当的表达情绪方法,让孩子顺利发展出应有的情绪,而不要一直停留在自我的观点、原始的情绪反应,也不要一直用直接、原始的哭闹或肢体动作来表达,那才是父母要期待的目标。
情绪困扰的两大核心问题
1、情绪发展不成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成长的经验,孩子慢慢也会发展出一些社会化的情绪,例如喜悦、幸福、紧张、嫉妒等。因此,父母首先应该观察孩子在生活中是否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或是对于不同的情绪是否会有不同的行为、表情来表达。如果进到学校,他所感受和表达的情绪仍停留在原始的状态,像个三、四岁的孩子,对不同情绪的表达也非常单一,例如高兴就是拍手、大笑,生气、不高兴的情境就以哭闹、摔东西或找妈妈等固定的行为来表达,这时候,孩子的情绪问题就值得父母担心了。因为这表示孩子的情绪发展和表达,比他应有的年纪较为不成熟,也就是一般所谓的“这个人很幼稚”。 情绪困扰的问题除了要关注发展是否正常之外,很多父母、师长比较会注意到干扰到别人的情绪问题,例如哭闹、生气,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出现外向性的问题,家长比较会注意到这样的情绪问题。所谓的外向性问题,是指攻击、破坏、违规等个人少控制且对外界具干扰的行为问题。一般仅会认为这些行为主要是因为孩子生气或愤怒,但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生可能在焦虑、压力大、忧郁、失望时,也会出现这些外向性的行为问题。
2、内向情绪的不当压抑 有些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内隐、不会干扰他人,甚至赞迢鹣嘞仅会在安全的环境才爆发,这样的问烙疋艘烯题比较会被父母或老师忽略。这些内向性的问题表现方式可能是沉默、退缩、被动的拒绝,甚至是一个人孤立起来,这些行为在不敏感的家长或小学的大班级中,很容易被忽略。很多研究证实,家长和教师都比较容易注意到外向性的问题,可以在早期就介入,而内向性问题比较容易被忽略,所以一旦变成被注意到的问题,通常状况已经比较严重了。 例如一个被父母期待很高的小男生,经常在功课、才艺都要有很好的表现,虽然家长非常鼓励他的好表现,但家长没觉察他对于失败的恐惧,以及没有观察到孩子在长期压力下,对于学习活动已经出现缓慢、退缩,早期的热诚、主动已不在了,导致家长看到孩子出现偷窃、说谎行为时,才开始处理外向性的问题。不过,偷窃、说谎的处理效果通常不好,因为家长所看到和处理的问题,都仅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问题是潜伏于孩子内心的情绪,但因很多孩子不会直接表达内向的情绪,仅以不明显的方式间接表达,多数不敏感的家长或忙碌的家长,可能因此忽略了注意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
影响情绪表达三要素
1、智力或口语发展 首先,应先了解孩子的特质,孩子的智力、口语、人际互动能力是否跟一般同龄的孩子差不多,因为智力和口语能力会影响孩子对于情境的了解,也影响孩子对情绪的概念和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如果孩子是属于智力、口语、人际互动能力较差的,出现上述的情绪困扰应该是可预期的。 所以,建议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明白示范情境和情绪的连结,以及正确、多元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妈妈看到孩子又犯错生气了,可以直接说出来:“你又做错了,让妈妈很伤心,好像是妈妈教不好。妈妈不想再说了,你自己先想想错在哪里?”“你这么大声吵,让妈妈心很烦,我不想说话了,我等一下再帮你。”经常明白的示范说明情境、个人心情、情绪表达的行为这三者的关系,如“情境”就是“你又做错”、“你这么大声吵”,心情就是“妈妈伤心”、“妈妈心烦”,结果的行为是“妈妈不想再说了”、“不想说话”;或是帮忙把孩子的行为也利用上述的语言表达,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关系,可以协助孩子渐渐学习到如何适当的表达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