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便”的说法是怎么回事
1、谣言1:1天以上未排出的粪便是“宿便”破谣:“宿便”被解释为肠腔内停留1天以上而未排出的粪便。然而,从粪便的形成过程来看,食物残渣停留在人的结肠需要1~3天才排出,这是正常的生理活动过程。医学上有一种结肠传输功能检查法,先让患者一次服下20颗标记物,再每隔1天拍腹部平片,观察标记物的数量,若72小时能排出80%以上的标记物,则结肠传输功能正常。从医学上来说,粪便在结肠内停留1天以上,甚至3~7天以上,但只要正常排便,排便时无困难和痛苦,就完全不是问题,不会影响健康。
2、谣言2:“宿便”会一直留在肠道内不动破谣:从消化过程来看,正常人体肠道内的粪便不会长久停留在肠腔内某处,而是逐渐向下移动直至排出,根本就没有长时间停滞在肠道某处不动的“宿便”。 食物在完成大部分消化、吸收活动后,残渣进入盲肠和升结肠,这时结肠腔的内容物呈稀糊状,在向下蠕动、被挤压、向下推进的过程中,其中的水分被结直肠黏膜逐渐吸收,肠内大量细菌进一步将其进行分解。待食物残渣被推进到乙状结肠和直肠时,肠腔内容物通常已经形成条状粪便。当粪便被推进到直肠上段时,或人们在早晨起立、下床活动、早饭后有生理性的结肠蠕动加快(医学上称之为胃-结肠反射),结肠会出现整体推进性收缩,将已经到达乙状结肠和直肠上段的粪便向下推进,让人产生便意而去排便,所以大部分人的粪便是不会停留在结肠、直肠腔内的。少部分人由于个体的原因,肠道运动较弱、传送较慢,食物残渣向下传送、形成粪便向外排放的间隔时间较长,所以几天才排便1次,但如果便意正常,排便通畅,粪便也不会长时间停留在结肠、直肠腔某处。

5、谣言5:“宿便” =便秘破谣:很多人会将“宿便”与便秘画上等号。然而,“宿便”是杜撰而来的,根本不存在,“宿便”也不是便秘,甚至与便秘没有关系。便秘是指大便干硬、难以解出;排便间隔时间过长,每周排便在2次以下;或者大便不干,便次较多仍难以排出;或排便不畅,便时腹痛,肛门坠胀,便后有排便不尽感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