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完形线索点分布与应试技巧

2025-05-13 05:07:47

1、一、考生常犯的几类错误

2、首当其冲便是频繁使用语感做题。很多同学认为有些题目做对了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读起来顺口,“感觉”这就是对的。不可否认,语感在整个英语学习体系上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做题中也直接或间接有所体现。但对于考研完形填空,这个严重依赖于知识点考核和逻辑判断能力的考试形式,语感就显得主观性太强了,而主观的事物是无法用客观依据来评判的。再者,每个人的英语水平多少有些差异,同样在会语感中表现出来。一些题目,有的同学凭感觉认为是A,但肯定也有同学认为是B,所以我们做题的依据只能说建立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严密的逻辑分析推导之上。

3、其次是用英语问题的中文思维。大家生活在中文环境中,一直接受母语熏陶,很容易在英语做题中遇到母语干扰的问题。而考研完形中恰恰有这一类的题目是专门为这一问题而设置的。例如2000年关于农民生产的第45题:...and obtain chemical fertilizers to 45 the soil.45.[A]enhance [B]mix [C]feed [D]raise很显然,这里应该填一个关于“施肥”的动词。当年很多同学选择的是B“混合”。不难想象,这些同学想当然地用中文分析,认为买来了化肥撒到土壤里和一和、搅拌一下就是“施肥”了。殊不知这一中文形象的动作老外是无法理解的,何况mix还存在和with的搭配问题。

4、最后是缺少全局观念。在考生们以往接触到的完形试题中,没有比考研完形填空更加注重上下文逻辑关系了。相对于以前考研英语中被淘汰的选词填空,当今的完形填空除了注重词汇的精确辨析与固定搭配,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句与句,段与段,乃至一个空和全文指向的逻辑关系,即每一题的选择必定和其他的已知信息相关联,通过已知信息求解未知信息,这就是考研完形的精细所在,答案有且唯一。如果仅仅通过空前空后的有限信息去判断选项,就犯了“鼠目寸光”的大忌。相反,做题时的“瞻前顾后”则是考生考前需要锻炼的必备素质

5、二、线索点的分布既然考研完形的基本出题原理是由已知信息求解未知信息,是否题目中的每个空和全篇都有联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了使我们的做题更有效率,在10-15分钟里完成对一篇240-280词文章的精读,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到考研完形填空相对于每一题的线索点都分布在哪儿,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有效的内容。

6、 在本句中 即单单通过本句所给出的已知信息就能判定选项,如2003年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文章中的第30题A variety of small club can provide 30 opportunities for leadership, as well as for practice in successful 31 dynamics。30. [A] durable [B]excessive [C] surplus [D] multiple31. [A] group [B] individual [C]personnel [D] corporation首先我们可以确定30题要填入一个形容词去修饰opportunities。但可以修饰“机会”的形容词很多,如果光凭语感,哪个都有一定的道理。由于文章在30题没有提到这方面内容,所以30题的信息点必定在本句或者后面。而我们看到a variety of这个词组表示多种多样的、若干不同的,结合句意:多种多样的小俱乐部可以提供 的机会。显然跟“多”有关。D选项multiple“多样的”更符合。A)“持久的”和C)“过剩的”不符合文意与逻辑,B)“过分的”犯了感情色彩不一致的毛病。

7、 在上下句中 即通过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以及对应结构作答。这里的上下句也同时包括上半句和下半句。例如1999年关于工业生产安全的文章中的第43题When the work is well done, a 43 of accident-free operations is established 44 time lost due to injuries is kept at a minimum。43. [A] regulation [B] climate [C] circumstance [D] requirement44. [A] where [B] how [C] what [D] unless这里我们要注意,当分为上下半句的句子出题时,那个没有出题的半句绝大多数情况就是线索点的来源,需要我们加以重视。43题处于下半句,而上半句是when引导的一个从句,看似是时间状语从句,但我们深究一下,这里的when强调的不是时间,而是有条件的意味,所以这是个条件状语从句。既然有了条件关系,43题的后半句则必须要紧密依赖于这个条件而存在。结合文意“只有当工作完成得很好,一个无操作事故的 就被建立起来”。A) “规章制度”和D)“要求”属于有诸多人为因素参与的动作,依赖于人,而不依赖于一个客观事实“work is well done”,所以不选。而B)“气候”可以引申为“氛围”,它是客观的、紧密依赖于上半句而存在的。故选。

8、在整个意群、整个段落、整篇文章中 这对考生就是一个更高的要求。需要考生着眼全篇把握逻辑关系和文章主旨。例如2002年关于社会发展的文章中的第21题Yet much has happened 21.21.[A]between [B]before [C]since [D]later关于这道题,当年全国有42%的考生选择D),不能不让我们猜想这是语感惹的祸。本句很短,而且又是出在第一题,如果你只关注句子本身,显然线索点几乎没有,那我们必然要跟文章所述的内容,最起码要跟本段所述内容相连接。文章首句“人们通常会去比较20世纪和15、16世纪的异同”,而在21题后面用了接近本段2/3的内容一直在谈19世纪发生的很多变化。细心你的肯定会发现,19世纪发生的这么多事,正好是位于首句中两段时间点之间,结合文意“很多事情发生了”,显然,是在20世纪和15、16世纪之间,故选择A选项。这一题告诉我们当发现句子前后信息点太少时,不妨先把问题搁置,让眼光放得更远。同时,数字信息在考研完形中的地位也通过本题得以展现,同学们在做题中务必注意数字信息。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