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难题及如何应对?
1、金融业务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将金融和科技进行了结合,并没有消除原有的风险,更增加了技术方面的风险,带来更加复杂多样的安全问题。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起步于民营企业,很多小平台风险意识淡薄,把关注重点放在扩大客户规模、赚取利润上。技术防护上更是严重缺失。另外出于成本考虑,大多数企业采用廉价的网贷系统,这些系统存在大量风险漏洞,安全性严重缺乏保障,企业数据安全岌岌可危。那么知名大企业又如何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黑客技术也在升级。企业投入巨大财力和人力研发的系统,同样存在不可预知的问题。因此,也不可避免的遭受黑客的恶意攻击。近年来,知名大企业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逐年增多。
由于上述原因,这些企业成为黑客重点攻击的目标。
1、据调查统计,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目的主要为窃取数据,占比高达48%,其次为敲诈勒索和商业竞争。
通过攻陷大批互联网金融平台,引起系统瘫痪,黑客还能将数据恶意修改、洗劫一空。此外,黑客通过还可能通过申请账号、篡改数据、冒充投资人进行恶意提现甚至盗取资金。
企业数据泄露,造成的不只是业务的巨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信誉上的丧失。众所周知,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互联网金融网站作为信誉展示的首要平台,如果因为网站信息泄露、宕机、页面篡改等原因导致用户信任丧失,那么平台也就丢失了本身的信誉,成为无源之水。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有效保护数据安全,事关企业生死存亡。保护企业数据安全,刻不容缓。
1、有关专家指出,对平台来说,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特别是技术风险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事前要重视金融风险和安全问题,投入人力、物力进行防范。事中要有监控手段和方法及相应的机制。事后要有处置预案、补偿机制设计等,尽量减少损失,降低破坏率。
如可凭借一些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三位一体的数据安全保护。
数据保护:从文件端对数据进行保护,保护粒度最好精确到每一台设备每一份文件。
事前预警:通过KernelSec的人工智能(AI)技术,所有数据的操作类型将会划分安全等级,管理人员也可以及时发现威胁操作。
事后追溯:通过KernelSec保护的数据会受到全生命周期的追踪,即便数据发生泄漏,也满足能够对其追本溯源,将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