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2025-05-07 08:49:17

操作方法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也是刺血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非常重要。因此,在操作中一定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步骤和要求。

(一)针刺前的准备

1、1)消毒准备

2、2)体溴腻男替位选择治疗体位选择以施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为原则。 常用体位有3种,即卧位、坐位和立位。卧位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又可以分为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等。祈硗樘缎其适宜操作部位如下。(1)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穴位。(2)侧卧位适用于侧头、侧胸、侧腹、臂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穴位。(3)俯卧位适用于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穴位。(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穴位。(5)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侧颈部的穴位。(6)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穴位。(7)立位适用于委中等特殊部位的放血,但站立时应双手扶住墙壁,以有所依托。

3、3)穴位选择取穴部位有3种:其一,循经取穴放血。病在何经,就取何经穴位放血。其二,表里经取穴放血。某经有病,取与该经相表里的经脉穴位放 血。其三,局部取穴放血,病在何处就在何处放血。

(二)进针

1、进针是刺血操作的重要步骤,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进针包括针刺手法、出血量、治疗频率等几方面内容。

2、1)针刺手法本疗法应根据不同的应刺部位(穴位或部位)和病情而选择合理的针法进行

3、2)出笥苁嗥悍血量本疗法通过放血治病,但出血量的多少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和应刺部位不同适度掌握。针刺出血量的多少在古书记载不尽相同,或“出血如大豆”,或“微出血”,或“出血盈斗”。(1)确定出血量的原则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情况而定。①体质:一般年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年老体弱,小儿、 妇女则出血量应较少。②部位头面、四肢指(趾)部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③病情:阳证、实证、热证、新病刺血量宜偏多;阴证、虚证、久病则出血量宜少。临床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也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 新病、实证、热证、体质较强的病人,出血量较大,反之则较少。(2)确定出血量的大小在具体操作时,对刺络出血量一般分为4 种不同类型。①微量:包括局部充血、渗血以及《内经》中所载“出血如大豆”、“见血而止”及“微出血”等情况。②少量:少量放血主要用于头面以及四肢指(趾)部穴位的一些急性、热性病,如感冒、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疟疾等。③中等量:主要用于一些外科感染性疾病以及部分急症,如疔、疖、痈疽、乳腺炎、急性软组织扭伤、中暑、各种痛证等,常在四肢部用三棱针点刺放血。④大量:出血量达几十或者上百毫升,甚至更多的大量出血。这种方法多用于一些慢性全身性疾患和部分急证实证,放血时可以用三棱针缓刺加拔罐。

4、3)治疗鸩月猎塘频率刺血疗法的治疗时间,应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轻重而定。对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癫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可间隔1~2周刺血治疗1次。若效果不明显,可根据病人的情况适当增加。急性病如神志昏迷、精神分裂症躁狂不宁、急性腹痛等,可连续刺血治疗1~2次,待病情好转后,适当延长治疗间隔时间。

5、多数患者经针刺放血治疗1~3次就有明显效果,但也有的病例需刺络多次后才开始见效。很多疾病只要能够坚持治疗一般都能够见效或痊愈。

(三)出针

1、出针,又称起针、退针。这是刺血操作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出针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即快速出针和缓慢出针。出针要求,一般根据针法不同而有所不同。

2、出针后出血,一般任其自然停止即可。若出血量过多,当达到出血量要求后要立即止血,可用碘酊棉球或乙醇棉球按压针孔5 ~ 10分钟,其血自止;若出血量不足,则在出针后挤压针孔,使之出血或按摩上端血络,以加速出血或加拔罐吸拔血液和脓血、黏液。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