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硬盘该如何挑选
1、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固态硬盘(SSD)主要由主控、闪存和缓存构成。和机械硬盘不同的是,SSD依靠电信号传输,主控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存/取在不同闪存颗粒上的多个数据,所以比机械硬盘的读写速度快上几百倍甚至更高。

3、因此,挑选固态硬盘时,选择在这方面知名的品牌是很有道理的。固件的品质越好,整个SSD就越精确,越高效。目前具备独立固件研发的SSD厂商并不多,仅有英特尔、英睿达、浦科特、OCZ、三星等厂商。注意,海盗船、金士顿这些都很有名,但不在这个列表中,显然不是这方面的“知名品牌”。主控:主控芯片在SSD中的作用就跟CPU一样,主要是面向调度、协调和控制整个SSD系统而设计的。主控芯片一方面负责合理调配数据在各个闪存芯片上的负荷,另一方面承担了整个数据中转,连连接闪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口。除此之外,主控还负责ECC纠错、耗损平衡、坏块映射、读写缓存、垃圾回收以及加密等一系列的功能。主控的技术含量不低,能玩得转的没几家。目前主流的控制器有Marvell、SandForce、三星(自用)、Intel(自用)、JMicron、Indilinx(已被OCZ收购专用)、东芝等主控芯片。国内的像台湾慧荣,虽然早期靠山寨起家,也一步步越做越好了。

5、其中三星市场占有率第一,东芝颗粒应用最广泛。所以在最入门的硬盘选择中——比如只是想给老旧的电脑打打鸡血,我会推荐东芝的SATA 3硬盘,价格便宜,颗粒又能保证是东芝自家出品。SSD用户的数据全部存储于NAND闪存里,它是SSD的存储媒介。SSD成本的80%就集中在NAND闪存上。NAND闪存不仅决定了SSD的使用寿命,而且对SSD的性能影响也非常大。颗粒的传统分类:SLC、MLC、TLC。颗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SSD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从“买SSD,七分是在买闪存”这一说法可见一斑。

7、固件算法:SSD的固件是确保SSD性能的最重要组件,用于驱动控制器。主控将使用固件算法中的控制程序,去执行各种复杂的任务。

9、既然颗粒的权重高达60%你好奇这里面的秘密吗?闪存最初诞生于一块硅晶圆——插一句,牙膏厂英特尔最初就是做这个的。闪存芯片厂商根据检测结果切割,筛选出质量合格的晶片,然后进行封装,从而变成了我们熟见、俗称的闪存。

11、以此类推,到了最新一代QLC闪存,一个存储单元的存储状态高达16种,存储容量达到了SLC闪存的8倍。但上帝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为SSD关闭了另一扇们,闪存类型的更新,虽然带来容量上的大幅增长,却是以牺牲速度和寿命换取的。不同于机械硬盘,SSD的闪存能够擦除和写入的次数有限,而这个次数就是闪存的寿命。当闪存的擦写次数达到极限的时候,闪存就会损坏,其中存储的数据就会丢失。

13、如今,可以欣喜地看到,相比搭载SLC闪存的SSD,使用TLC闪存的SSD的售价已经下降到人人都能负担的起。同时,就罪拈藉麝算寿命被打了折扣,如今的SSD仍能满足普通人使用,轻轻松松使用3~5年不成问题。所以,如今SSD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在寿命上,而是当它的容量快要被塞满的时候,运行速度的突然降低。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与闪存的擦写过程有关。不同于机械硬盘,SSD写入新数据时不能直接覆盖在旧数据上。在有新数据写入的时候,如果空间容量不够,SSD需要把旧数据回收,擦除再写入。这一过程就出现了写入放大。写入放大意味着更复杂的步骤,更长的耗时以及更多的写入量。所以SSD如果塞得太满,无论是运行速度还是时候寿命,都会受到影响,不同程度下降。那如何避免SSD因为数据存储过多导致的性能下降?入门级的SSD,通常会缩小其可用容量,通过预留出一部分空间避免SSD完全写满。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很多SSD的容量是240G或者480G而不是256G和512G的原因。中高端SSD,则会另外搭载缓存来降低写入放大。例如影驰HOFPRO M.2 1TB就提供了高达1GB的超大缓存。当然以上主要是SSD厂商采用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日常使用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不常用的文件及时清理,保障SSD有足够的空间满足日常的读写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