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

2025-05-12 02:40:26

想回答这个问题很久了,谈谈个人心得吧。要先声明一句废话,这篇回答是我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的一些体会,显然并不代表本人的水平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首先要明白的是,除了数学家生活的完美世界之外,所有问题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假设——你要做的是找到这些抽象和实际问题的边界。如果你仔细考察抽象的边界,很多不缜密的地方就会暴露出来。比如说这样一个常识:冰的熔点是零摄氏度,实际上包含了一大堆抽象和假设。如果你就这些领域深入思考下去,任何一个方向都会很有深度

如果不是标准大气压,冰的熔点还是零摄氏度吗?真空中冰的熔点是多少呢?

如果不是纯水,各种溶液的冰点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是重水,冰的熔点又是多少?为什么同位素氘会影响冰的熔点?

等等……

实际上,仅仅举例第一个方向Wiki上有现成的答案。比如气压非常低的时候,水是不存在的,温度升高冰会直接升华为零度的水蒸气!而冰会有16种不同的状态!可想而知,每一种新状态的发现都会有大量的实验和漂亮的论文出现,这就是深度和缜密。

如何训练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还有啊,可以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和理论体系,但是一定要时不时跳出自己的框框来看看。中国古人很善于建立各种各样未经检验的理论,比如阴阳、五行等等,都能自圆其说,甚至有时候还能解释点儿道理。可是遇到解释不下去的时候,老祖宗的办法是硬往里套——譬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等。可惜这些流毒也多多少少影响到国人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反观西方的思维和理论体系,都是通过不停地跳出自己的框框得来的进步,大家熟知的相对论,就是在跳出又不否定牛顿力学的适用性情况下,打了一个更缜密的补丁——当然,其深度和深远影响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哦,还有前面的知友提到,我也深刻赞同。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定要自己动手才会发觉细节和疏漏所在——终日思考而没有切身的体会,这种思考也会流于浮夸的抬杠,而缺乏对于关键细节的把握。前一阵有个合作伙伴给我提交了一份测试报告,我看来看去觉得不对劲,但是又说不上来在哪里,于是要来他们测试的数据自己编程序分析,一下子发现他们测量方法和测试结果的问题,并且共同讨论了改进的方案。(顺便贩卖一个黄金鸡蛋的实验:疯狂晃动鸡蛋,煮熟后便得到了一个黄金鸡蛋,这是真的吗?——我从这个实验也发现了别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且试图较系统地表达出来,我想这点你一定看得出来。)差点忘记说了,一定要学好英语。多数原创性的成果还是来自外文文献,这能帮你快点儿找到有深度的成果来学习,同时他们的论证也更严谨一些。不要让你的工具制约你的思维。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