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有你,关于空调器你知道多少呢
酷暑有你,空调器大揭秘
“仲夏旧匙炭怩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如今,有了空调相伴,杜甫体会到的难耐酷暑,对我们就不再难耐了。那么,关于空调器你知道多少呢?
迟到的消暑“利器”
把空调器称为消暑降温的“利器”,是由空调器的功能定位决定的。说它“迟到”也是有依据的,因为家用空调器是空调发展史上的一个衍生产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可以从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略知一二。
那么,空调器是如何调节温度的呢?原来,家用空调器的基本结構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等。这四者都是连通的,其内充灌有制冷工质(也就是制冷剂)。制冷工质在压缩机的作用下,在空调器中连续不断地循环流动,从而实现了对房间内温度的调节。
制冷剂通常是以液态、气态和气液混合物几种形态存在的。在这几种状态互相转化(即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中,制冷剂就会伴随着物态的变化而吸收和散发热量,从而引起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压缩机实际上是空调器的“心脏”,正是它的工作才使得制冷剂在空调器制冷系统中循环往复,从而实现了对房间内温度的调节和控制。
“除湿”还有哪些“说道”
空调器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调节湿度。你也许会问,降温的意义显而易见,那调节湿度是怎么回事呢?所谓湿度调节实质上就是调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以保持室内合适的湿度。
原来,人们对环境的感觉舒服不舒服,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和湿度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夏天,室内湿度过大时,往往会抑制人体的散热,使人感到十分闷热、烦躁。冬天,室内湿度过大时,则会加速热的传导,使人觉得阴冷、抑郁。但当室内的湿度过低时,则会因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散失而使人们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鼻出血等症状。
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可以认为就是“湿空气”,即含有水汽的空气。但是,空气对水汽的包容能力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气温越高,空气可以容纳的水汽就越多。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的水汽时,就成为了饱和空气。
通过实验测定,人体感觉最舒服的室内温湿度:夏天室内温度26~29℃,相对湿度40%~60%;冬天室内温度16~21℃,相对湿度30%~50%。一般来说,相对湿度上限值不应超过80%,下限值不应低于30%。
由于空气湿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应随着季节的变化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使之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之内。对于未饱和的空气来说,降低空气的温度可使水汽的过热状态变为饱和状态,此时所对应的温度被称为露点温度。如果对达到露点温度的空气继续进行冷却,就会有水滴析出。
我们经常会发现,空调在制冷时会不断地排水。原来,空调器在制冷过程中,当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时就会变成冷风。当室内温度达到露点温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并顺着排水管流出去,这就是空调工作时不断排水的原因。
有专家认为,我们人体的平均体温在36~37℃之间,人体在低于体温10℃左右的环境中是比较舒适的。从节能的角度讲,一台空调器如果夏天温度调高1℃,那么它运行10个小时就能节约0.5度电。因此26℃正好是人体舒适和节能的“平衡点”。
我们国家制定的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就是希望通过合理控制空调温度来节约宝贵的能源。该控制标准要求,所有公共建筑都要设定室内空调温度限定值,比如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空调温度不得高于20℃。
在夏季,把室内空调温度调高1℃并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情。它既不会影响人们的舒适度,而又能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据测算,把空调制冷温度每调高1℃,可节电10%左右;把空调制热温度每调低2℃,可节电10%左右。
只要你紧绷节能这根弦,一个小小的行为习惯也可以达到节电的效果。如巧用空调开关机“时间差”也是可以节电的。在设定空调器制冷温度时,本着“先高后低”的原则,即在较高温度下启动空调器,并维持送风工作状态,5~10分钟后再降至更低的温度,这样可以节省电能。又比如,在外出前20~30分钟,可以先关闭空调器的制冷功能,即由制冷改为送风。在离家前10分钟关闭空调器,既可以使人感觉到一样的凉爽,又能节省电能。
作者:苏更林
来源:《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