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23个理财的坏习惯
1、打折促销超量储备
许多消费者喜欢在商品“买二送一”、“半价优惠”等卖场折扣期间大量购入促销商品,但非理性的超量储备往往导致商品来不及被正常消化,出现储备品尚未使用便已过期的尴尬,造成“得不偿失”的浪费。
2、忽视需求“凑数消费”
在商家推出的各类假日促销中,诸如“买150送50”、“满300送100”之类的消费满额度即获返券的营销手段屡见不鲜。在实际购物过程中,部分消费者常常为了实现“赠券最大化”而选择一些自身需求外的商品进行“凑数”,最终抱回一堆不在预算计划内的“无用商品”。
3、盲目购物从众消费
每一季总会出现备受追捧的潮流新品,有些消费者往往因禁不住商家的大肆炒作或密集的广告轰炸,将不适合自身风格或日常使用率极低的“当季流行”买回家,在仅仅使用了几次或短期的流行趋势结束后便将商品束之高阁,造成浪费。
4、网络购物冲动消费
如今网络商家“晒”出的商品实物图或模特效果图往往异常精美,部分网络买家在这些PS效果图及模特美图的诱惑下往往控制不住消费冲动,在没有理性评估卖家的信用评级或自己与模特身形差异的前提下便匆忙下单,由此购入的商品往往容易与消费的实际需求产生偏差并或远远不能达到下单时的预期想象。
5、贪图小利“预付消费”
大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都会以让利折扣为名推出各式“噱头”十足的预付卡及贵宾卡。但消费者无论是因眼前的折扣诱惑冲动购买,还是因推销者的软磨硬泡勉强消费,最终都会陷入被“套牢”的窘境。不仅被预付卡限制了选择范围,且真正能因自身自然需求而全额用完预付卡全额的可能性也着实不高。
6、互相攀比炫耀消费
部分消费者为了在朋友同事圈中获得炫耀或攀比的资本,常常“打肿脸充胖子”,勉强购入一些价格昂贵却华而不实的“面子”商品,不但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消费支出,也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负担。
7、同类功能重复购买
如今数码、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谓十分迅速,在众多标榜着“多功能”的升级诱惑下,部分消费者往往容易重复买入“大同小异”的同类功能商品。比如在家中已配备榨汁机的情况下又购入“升级版”的多功能搅拌机,但最终实际使用的功能却也仍只是用多功能搅拌机榨汁而已。
8、“潇洒”购物不索凭证
有些心急的消费者习惯在结账后提起商品就走,经常不索要消费凭证或将消费凭证随意丢弃。如此行为在商品发生质量问题时容易遇到困难,很多在保修期的免费质保项目或部分可以由商家承担的维修保养责任最终可能都会演变成消费者自己的额外“买单”。
9、低价消费过于频繁
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入昂贵“大件商品”前常常会进行较为慎重的理性思考,但在“淘宝”或小店购买低单价“小商品”时却往往非常随意频繁。事实上,这种看似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支出容易在不经意间“积少成多”,形成“惊人”的“剁手”消费。
10、团购票券逾期不用
由于大部分团购抵用券都几个月甚至半年的较长有效期,因此有些消费者在完成预付后常常不会即刻使用,且此后对于团购截至期限也不会特别重视。如此行为时常容易导致团购券被几乎被遗忘或想起使用时已经逾期,造成经济上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