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兵乓球下旋球的因素
1、拍子质量不同的底板,当然击打球、摩擦球后的效果会不同。
2、胶皮质量不同的胶皮,当然击打球、摩擦球后的效果会不同,

9、球的质量 球的质量虽然有些许的变化,与旋转关系不是太多,但毕竟有关,列于此不多谈也罢。
10、球下落的速度 从道理上讲,球抛得越高,下落速度越快,与拍子形成的正压力也茧盯璜阝就越大,越容易搞出旋转来,但是,正因为下落速度快,拍子接触球的瞬间时间变得更短,所以,不易掌比谯硇劾握和控制球,当然,如果能掌握是最好的。另外,只要掌握了发出强烈转球的方法,球抛不太高时,也一样可以发出非常强烈的下旋球来。
11、吃球部位 这是重中之重,虽然越接近球的底部产生的旋转扭矩越大,但是,从实践中得知,并非如此,真要撞击此部,反而容易打滑,而产生不了摩擦。所以,应该是有接近底部约不到一公分的位置为佳。
12、击拍部位此指球接触拍的位置问题,以横板反手球为例(下同),应该触球板的板头下中部。
13、拍型角度这个相当重要,一般人都是认为发下旋要将板放平,其实错了,是稍平,不是纯平,并且这个稍平还是在触完球后的状态,在触球前,应该是稍仰一点儿,约与地面成30度角。在触球一瞬间,将板放成稍平,这个改平的时机,就是手腕发力和刹车的时机,也是造成强烈旋转的最大因素。
14、触球力量手腕的力量用到了最大,或是接近最大,不提倡用最大,容易失控。用90-95%就足够了,力量的发力方向先是向下,后是向前,这个向下与向前的转化,正是拍型角度变化和手腕发力在同一瞬间完成。
15、摩擦力量这完全是手法。手腕、手指,甚至要用到心灵的力量,触球前完全放松,只等触球一瞬间才前臂与手腕才紧张那么零点几秒,球已经俏然脱板,直至对方球台,完成了一次美妙的弧线运动。
16、脱板时的制动速度这个其实已经不用说了,前面已经交待过了,说白了,发力之时正是制动之时,专门列出是为了强调制动的重要性,制动要快,慢了球容易出台,且球不转,这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
17、全身协调发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虽然与拉球、大力击球不同,身体可以不发出很大的力量,但是,全身的协调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全身动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配合手臂与手腕,甚至手指,将力量有效地转移到球的旋转上来,效率越高,旋转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