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数学考试总丢分,家长着急,怎样帮助孩子
1、自以为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对见过的东西,印象往往是很深的。这样,当我们遇到“脸熟”的题目,就以为是做过的,满心欢喜按原来见过的做,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写原来做过的题的答案。出卷老师利用学生“自以为是、不以为非”的心理特点,将“脸熟”题目稍加改动,便使不少学生上当受骗。

3、粗心大意。影响考试发挥的心理因素很多,包括紧张焦虑、心境低落、盲目乐观、完美主义、缺乏大局观念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应试,引发粗心问题。其中,过度紧张和焦虑是考试失败首当其冲的元凶。

5、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是:“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作对吗?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不是。为什么呢?

7、不要常挂嘴边。孩子即使犯了粗心的错误,家长也坚决不要把粗心挂在嘴边。任何人总有那么些许的习惯,习惯的养成更多的是重复的效果。如果孩子是初次犯错,孩子做题或者考试丢了单位少了符号,首先分好学科。比如对于初中数学粗心犯错,那就不要一个劲的说怎么这么粗心,怎么老是这样错等等。而是把错题抄下来,让孩子放轻松去重新做一遍,假如孩子做对了,那就证明孩子对于这样的题目已经掌握了,这个时候就适当安慰,帮孩子进行比较,及时找到出错原因,而不是一味责骂。

9、划分目标。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定个可视化的具体的奋斗目标,比如下次期中考试我要进步几分,然后把目标细化到每周我要做些什么,每晚我要完成哪些任务,这样每天完成一点,激励自己不断向前。“粗心”是孩子常见的坏习惯,一旦露出苗头,就要进行教育和引导,中学时代就养成细心严谨的习惯将使他们收益终身,对孩子的“粗心”千万大意不得。

11、 有一些同学看起来很勤奋,但是每次成绩都考不上去,原因是不善于独立思考,并且错题不懂得总结。这也是学生考试丢分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善于独立思考的同学基眺螗熨膣本上对做过的题能够大体掌握,达到练习的效果,而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做过的题可能只掌握一部分,并且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并没有总结,好好的消化吸收,让一次练习的机会白白流失。建议让孩子尽量独立思考完成,错题或者没有做出来的题一定要整理一遍,并且常看常练。孩子的成绩与成长相比,成长永远是第一位的。人生很长,只要有家长的用心陪伴,我们相信孩子就每一天都会有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