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兴华磁疗棒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的关系(一)

2025-05-04 22:53:36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向上经过前额,交会于头顶。这些经络位于头部能否用皈撮踢赓磁疗棒呢?一起来看看:头顶部髹瑕扔麝支脉:从头顶到达耳上角。头顶部直行的支脉:从头顶入颅里联络大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部内侧(大杼)到达腰部,从脊柱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委阳)。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向下(附分),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膝关节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后方,至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杜兴华磁疗棒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的关系(一)

工具/原料

磁疗棒

穴位

1、晴明——准确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的凹陷中。功效:明目退翳,祛风解热。用磁疗棒按压晴明穴可以消除眼部疲劳、充血、改善近视、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结膜炎等,也可淡化黑眼圈,改善浮肿的“泡泡眼”。即刻取穴法:正坐位,目视前方,手置于内侧眼角稍上方,轻轻按压有一凹陷处。

2、攒竹——准确定位:在面部,左右眉毛的内侧,即眉头的凹陷处,左右各一。功效:清热散风,活络明目。攒竹穴对急性腰扭伤有良好的缓解效果,还能够改善头痛、昏晕等多种症状。攒竹穴可以缓解眼袋浮肿,美化脸部肌肤,消除眼睛疲劳,改善头重、鼻病、高血压、结膜炎、脸颊疼痛等。即刻取穴法:正坐位,目视前方,在眉毛内侧端有一隆起处,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3、眉冲——准确定位:在头部、攒竹直上发际0.5寸处,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功效:清头明目,通窍安神。经常用磁疗棒按压眉冲穴,能够有效缓解头痛、眼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使症状得到缓解。外感风寒,出现鼻塞等不适,或者在感到眩晕的时候,轻轻按眉冲穴,就能使症状得到缓解。即刻取穴法:正坐位,在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用磁疗棒按压会有痛感。

4、曲差——准确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功效:清头明目,安神利窍。用磁疗棒按曲差穴能够清热降浊、通窍明目,对头痛、视物不清等疾患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这个穴位主要对鼻部疾病,如鼻塞、流鼻涕、鼻炎等,有一定的特殊功效。即刻取穴法:正坐位,手指自眉头向上推,在入发际0.5寸处,再旁开1.5寸处,用磁疗棒按压有痛感。

5、五处——准确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功效:清头明目,泻热息风。经常按此穴,能够有效缓解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癫痫、三叉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如果遇到小儿惊风时,按这个穴位也能迅速缓解。即刻取穴法:正坐位,手指自眉头向上推,在入发际1寸处,再旁开1.5寸处,用磁疗棒按压有明显痛感。

6、承光——准确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5寸,旁开1.5寸。功效:清热散风,明目通窍。承光穴对风眩头痛、欲呕烦心、流清鼻涕、鼻塞失去嗅觉、口歪、目眩、青光眼、目视不明等疾患具有特殊的疗效。此外,这个穴位还能让人全身放松,长期按压,还能够对面部神经麻痹、眩晕有明显的改善和调理作用。即刻取穴法:正坐位,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再旁开1.5寸,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7、通天——准确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功效:宣肺利鼻,散风清热。颈部产生肿瘤、鼻中产生脓包或鼻涕、鼻塞时,本穴都有改善效果。此外,本穴也常用于头痛、头重、脑卒中的调理。即刻取穴法:取正坐位,闭上双眼,先取百会穴,在百会穴向上量1寸处再旁开1.5寸处,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8、络却——准确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功效:祛热清风,明目通窍。本穴对于各种神志病,如癫痫有良好的疗效。坚持长期按此穴,对目视不明、脑卒中偏瘫、耳鸣、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等均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即刻取穴法: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杜兴华磁疗棒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的关系(一)

9、玉枕——准确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线上2.5寸,旁开1.3寸,横平枕外隆凸上缘。功效:开窍明目,通经活络。长期坚持按玉枕穴,可有效缓解头颈痛、视神经炎、目视不明、青光眼、近视等。此外,还可有效缓解鼻塞、嗅觉减退、口疮及枕神经痛等。即刻取穴法:取坐位,沿后发际正中线向上轻推触及枕骨,由此旁开1.3寸处,在骨性隆起的外上缘可触及一凹陷,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10、天柱——准确定位:在颈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功效:清头明目,强壮筋骨。本穴可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消除头晕、头痛等各种头部的疾病,也可以稳定血压。此外,按压天柱穴还可以改善慢性鼻炎、鼻塞、鼻窦炎、耳鸣、落枕、颈椎扭伤、脖子僵硬等。即刻取穴法:取坐位,后发际中点上0.5寸,再旁开1.3寸处,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11、大杼——准确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舒筋活络,清热解表,宣肺止咳。大杼穴可有效改善发热、咳嗽、气喘、胸闷、鼻塞、流鼻涕、喉咙肿痛、肩胛酸痛、手臂疼痛等。即刻取穴法:坐位,有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第7颈椎)向下数1个椎骨(第1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12、风门——准确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祛风散邪,宣肺固表。此穴对各种感冒症状均有一定的效果,还可缓解头痛、肩颈酸痛、胸背痛、晕眩、呕吐等。即刻取穴法:取坐位,由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第7颈椎)向下数2个椎骨(第2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13、肺俞——准确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解表宣肺,止咳平喘。肺俞穴常用于预防和缓解肺部疾病及慢性疾病。当内脏有疾病时,按压此穴位常会感觉酸痛。即刻取穴法:取坐位,由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第7颈椎)向下数3个椎骨(第3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14、厥阴俞——在背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厥阴俞穴常用于改善咳嗽急喘、虚冷、恶心呕吐、胸闷、精神烦闷、牙痛、心痛及心悸等。即刻取穴法:取坐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上数3个椎骨(第4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

15、心俞——在背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心俞穴具有缓解心脏疾病的功能,是缓解心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的重要穴位。即刻取穴法:取坐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上数2个椎骨(第5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内侧缘引起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即是,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16、督俞——准确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宽胸理气,消肿止痛。督俞穴适用于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速等。即刻取穴法:取坐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上数1个椎骨(第6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即是,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17、膈腧——准确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宽胸降逆,和血止血。本穴是缓解吐血、贫血、便血等血液疾病的重要穴位。对于胃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打嗝等均有效果。即刻取穴法:取坐位,两旁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18、肝俞——准确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疏肝利胆,安神明楫默礤鲼目。肝俞穴对肝炎、胆囊炎、胸痛、胃桌谭秽蝇痛、晕眩等有不错的调理功效,还可改善失眠、体质虚弱、口腔炎等。即刻取穴法:取坐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下数2个椎体(第9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19、胆俞——准确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芯虹弋鹑清热祛湿,利胆止痛。胆俞穴可以调理脾胃,帮助消化。此外,对于背部僵硬、黄疸、喉咙干涩、口苦口干、肝炎等也颇有疗效。即刻取穴法:坐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下数3个椎体(第10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20、脾俞——准确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健脾利湿,和胃益气。脾俞穴主管胰腺,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关。经常口渴、全身无力、容易疲劳者,可用磁疗棒按压本穴加以缓解。即刻取穴法:坐位,两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

21、胃俞——在背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健脾和胃,理气降逆。本穴常用于预防和缓解胃肠慢性疾病,与脾俞穴有协同作用。可用于胃痛、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即刻取穴法:坐位,两髂前上棘最高点的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4腰椎,向上数4个椎体(第12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

22、三焦俞——准确定位:在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调理三焦,健脾利水。三焦俞穴可用于改善肠鸣、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痢疾、腰酸背痛、四肢肿胀、颜面浮肿、身心疲倦等。即刻取穴法:坐位,两髂前上棘最高点的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4腰椎,向上数3个椎体(第1腰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

23、肾俞——准确定位: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益肾助阳,纳气利水。肾俞穴常用以观鲼视防改善生殖系统疾病,如男性遗精、早泄,女性月经失调、痛经、白带异常、子宫脱垂等。本穴还可改善泌尿系统的疾病。即刻取穴法:坐位,两髂前上棘最高点的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4腰椎,向上数2个椎体(第2腰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

杜兴华磁疗棒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的关系(一)

24、气海俞——准确定位:在腰部,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补肾益气,调经止痛。气海俞穴常用于腹胀、肠鸣、痔疮等,同时对痛经、腰痛、遗精、阳痿及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等也有调理功效。即刻取穴法:坐位,两髂前上棘最高点的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4腰椎,向上数1椎体(第3腰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

25、大肠俞——准确定位: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疏调肠胃,理气化滞。大肠俞穴主要用于预防和改善腹泻、腹痛、慢性肠炎、便秘等。大肠俞穴还可以改善背部僵硬、腰膝疼痛、腰部扭伤、坐骨神经痛。即刻取穴法:坐位,两髂前上棘最高点的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4腰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26、关元俞——准确定位:在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功效:培补元气,通调二便。关元俞穴对于腰部症状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腰背酸痛、腹胀、腹泻、大小便困难、尿频等,用磁疗棒按压此穴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即刻取穴法:取坐位,两髂前上棘最高点的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4腰椎,向下数1椎体(第5腰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

27、小肠俞——准确定位:在骶部,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功效:清热利湿,通调二便,按压小肠俞穴可以改善便秘、预防痔疮,还可改善便血、尿色异常、尿量少等。即刻取穴法:坐位,从骨盆后面髂琅嗳痊腊嵴最高点向下方骶角两侧循摸可触及一高骨突起(髂后上棘),与之平行的髂骨正中突起处即第2骶椎棘突,向上数1个椎体,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用磁疗棒按压有酸胀感。

28、膀胱俞——准确定位:在骶部,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功效:清热利湿,通淋止痛。膀胱俞穴对小编困难、尿频、尿失禁、腹泻、便秘、腰酸背痛、手脚冰冷等有不错的疗效。即刻取穴法:坐位,从骨盆后面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可触及一高骨突起(髂后上棘),与之平行髂骨正中突起处即第2骶椎棘突,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

29、中膂俞——准确定位:在骶部,横平第3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功效:温阳理气,清热散寒。本穴对腰酸背痛、腹胀、抽筋的症状有缓解作用,也可应用在肾虚、糖尿病、疝气、阳痿、膀胱炎等疾病的调理上。即刻取穴法:坐位,从骨盆后面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可触及一高骨突起(髂后上棘),与之平行的髂骨正中突起处即第2骶椎棘突,向下数1椎体即第3骶椎棘突,再旁开1.5寸处。

30、白环俞——准确定位:在骶部,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功效:清热利湿,通调二便。皈寿凿几白环俞穴对腰骶痛、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遗精、白带异常、疝气、痔疮、糖尿病等均有疗效。即刻取嫁缓赆频穴法:坐位,从骨盆后面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可触及一高骨突起(髂后上棘),与之平行的髂骨正中突起处即第2骶椎棘突,向下两个数2个椎体,即第4骶椎棘突,旁开1.5寸处,用磁疗棒按压有痛感。

31、以上是磁疗棒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的一些关系,清热利湿、通调二便等作用,对应的穴位可以调节不同的症状!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