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终结者!摄影发烧友必知的12个常识
1、P档和全自动的区别在哪里? 刚接触到数码单反相机的朋友们会很奇怪的发现相机的模式拨盘上除了表示自动曝光的P档之外,还有一个全自动挡,这两者的功能有何区别呢?难不成是厂商吃饱了撑的?先看下图,分别属于4家不同厂商的数码相机模式拨盘照片。这是在论坛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一个疑问,但一直没有怎么说清楚。 实际上P档是在TV和AV这两种半自动曝光模式之后出现的全自动曝光模式,P和绿区全自动的区别就在于P档之下你可以自由的设定光圈,ISO,测光模式,连拍模式,焦点等等,而绿区全自动则将所有的控制权都交给了相机,用户一个选项也不能调节,是真正的傻瓜全自动模式,至于其他的场景模式,比如运动,夜景之类的则是绿区全自动的变种,是已经设定好倾向的曝光模式,比如人像模式相机在设定曝光参数时会偏向大光圈,而运动模式则会偏向高速快门,风景模式和微距模式会偏向使用小光圈等等。


4、为什么我开了防抖之后,图像依然会模糊? 防抖并非是万灵药,我们在提到防抖技术时,常常用“可以降低安全快门x档“这样的语句来描述,一般来说安全快门是镜头焦距的倒数,比如180mm焦距(以等效135焦距计算)镜头安全快门是1/180s,同样的,35mm镜头安全快门大概是1/30s,手持情况下低于这个安全快门就有可能造成图像模糊,防抖技术的加入可以降低这个安全快门的限制,比如同样的180mm焦距镜头,使用了可以降低安全快门4档的防抖技术之后,可以在1/90s的快门速度下手持拍摄而图像不虚,但是如果光线暗到快门速度只有1/30s或者更低的话,那么还是会虚的,所以说即使有了防抖,也要练好自己的铁手功。
5、镜身驱动对焦好还是机身驱动对焦好? 镜头的驱动方式常常也成为爱好者们关心的焦点,所谓镜身对焦是指搐疗壬与镜头内置了驱动电机,仅仅从机身取得电力供应和驱动信号,而完成对焦所需要的扭力则由镜头自身提供,机身不内置对焦驱动电机或者机身内置对焦驱动电机不参与镜头对焦工作,而机身对焦则是指镜头没有内置驱动电机,由机身电机通过驱动轴输出扭力驱动镜头对焦的工作方式。 镜身对焦的典型例子是佳能EF镜头。EOS系统几乎所有的EF镜头都内置了镜身驱动马达(那几个TS-E移轴镜头是手动的),EF卡口也是典型的电子化界面卡口,eos机身中也没有内置对焦驱动电机。而尼康则是典型的机身驱动派(除了仅仅支持AFS及AFI镜头的D40/D40X),除了AFS和AFI镜头之外,其他的尼康AF镜头都是由机身来驱动的。 镜身驱动的好处是可以根据镜头不同选用不同的对焦马达,如此量体裁衣不会产生对焦马达扭力不足或者过剩的情况,不足之处是会增大镜头的体积和使镜头设计复杂化,因为要分配对焦马达放置的空间,不过聪明的佳能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做出了环形超声波马达,这样只用把镜头做胖一圈就可以了,不必占用宝贵的镜身内部空间。而机身驱动对焦的优点则是镜头设计可以相对简单,缺点就是对焦马达扭力固定,有可能会产生大镜头驱动扭力不足对焦速度较慢,而小镜头扭力过剩的情况,而且为了提高驱动能力,机身对焦马达一般都会选择扭力较强的型号,耗电量和噪音都不容乐观,另外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机身驱动轴和镜头驱动轴接合部分一般都有不小的旷量,这对于精确对焦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7、为什么要对镜头进行数码化呢? 对镜头数码化是最近炒的比较热的话题,不少厂家在新镜头中做了这些工作(比如腾龙标有DI,适马标有DG的镜头都是经过数码优化的),另外也给一些销量较大的老头推出了优化之后的新版,那么为什么要对镜头进行数码优化,这个优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单反相机进入数码时代之后,影像传感器代替了胶片成为图像的记录者,可无论是CCD还是CMOS的表面都是光滑的镜面,相比胶片,对于光线的反射强很多,原本并不是特别突出的镜后反光造成的镜头光学素质下降突然变成了一个很严重的大麻烦,在胶片机身上表现良好的佳能EF17-40L在数码机身上广受诟病的边缘分辨率下降问题,起码有一半就是拜消光不佳所赐,此 其一,CCD/CMOS反光严重造成眩光。 其二也和CCD/CMOS有关系,那就是光线的入射角度,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将一只手电筒垂直照射在桌面上的时候,光斑较圆较亮,而倾斜照在桌面上的时候光斑面积会扩大,亮度会降低,在胶片机身上,这个问题表现的并不明显,顶多是镜头出现暗角而已,而在数码机身上,这个问题也凸显出来,原因是CCD/CMOS表面反光严重,本来能在胶片上参与成像的光,有一部分就被CCD/CMOS反射走了。 知道了以上两点原因,那么镜头的数码优化手段也就知道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说,主要有使用新型的光学材料和镀膜技术,使镜头光线更加接近于垂直入射,降低反射的可能和反射的程度,使用新材料来提升镜头锐度表现,而放弃对于色彩还原的过度追求,数码相机无所谓偏色,颜色可以通过后期或者机身内置曲线来校正,还有设计专门的小像场镜头来改善像场边缘的表现等等。

9、什么叫超声波镜头? 所谓的超声波镜头其实是超声波马达驱动镜头。超声波马达最早由佳能首先使用在镜头上,时间是1987年,不过当时超声波马达技术发展的还比较薄弱,因此只有微型超声波马达,过了一阵子才出现了现在使用的很多的环形超声波马达,而且佳能将此技术注册专利,也许是限于专利壁垒,其他厂家开发超声波镜头的时间要晚很多。 不过对于超声波马达驱动,各家的叫法都不同,佳能叫USM,尼康叫SWM,但是在镜头上的标志是AF-S,适马叫HSM,宾得叫SDM,索尼则沿用了美能达的叫法称为SSM,奥林巴斯则称为SWD,腾龙和图丽则暂时还没有推出超声波马达驱动的镜头。

11、点测重要吗? 高级机身和入门级机身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是否支持2%-3%的点测光,在胶片机时代,点测光是大家都非常重视的功能,很多人以此决定在各家同级的单反机身中到底选择哪一个,到了数码时代,实际上点测光功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大容量的存储卡可以让你畅快的使用包围曝光模式,曝光+-2档可无损调节的RAW格式文件则无疑让你的后期余地又大了许多,最后,单反机身上的LCD显示也越来越准确,能让你及时的发现曝光有问题的照片并且就地重拍,在这种情况下,机身最基本的偏重中央测光模式已经足够应付几乎所有场景了,对于点测的需求就显得不那么迫切和必要了,所以新用户们大可不必纠缠于一个小小的点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