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感灵敏的信鸽也会迷路吗

2025-07-10 14:16:13

  各类武侠剧里总是会演到飞鸽传书的桥段,对这一先进环保的传信方式小编怀有无比的崇拜之情。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拥有一只可以传书的鸽子呢?鸽子的认路能力是不是真的有影视剧中表现的那般超群呢?今天来扒一扒信鸽那点事儿。  信鸽会迷路吗?

  在古代鸽子主要是人们传递信件的工具,它们非常的聪明而且尽忠职守。人们会感染鸽子既有如此强韧的毅力,同时也感叹鸽子尽然有如此认路的本领。但是现在的养鸽人偶尔也会抱怨,飞出去的鸽子就不在回来了,那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鸽子飞出去去后就会迷失回家的路呢?

方向感灵敏的信鸽也会迷路吗

  首先,为幼鸽搭建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开食时把幼鸽放在铁丝笼中,加食水。放在鸽棚顶部,晚上收回。连续一周左右,这样幼鸽可以在棚顶观察周围地形为归巢打基础。开家时选择天气好,周围安静,无干饶;而且在开家时让幼鸽空腹,有饥饿感,这样有利于幼鸽急于回巢吃食的心理,早点归巢。  【小编提示】主人开家的时间选择在中午会比较好,因为早晚开家附近如有好多鸽舍,这时候大家都在放鸽子。幼鸽容易受惊和大群飞走,会飞迷路,造成幼鸽的丢失。而中午很少有鸽子飞,可以较少外界因素对幼鸽的影响,让幼鸽保持放松的情绪,让它可以记得回家的路。  如何挑选好信鸽  信鸽的选择不是一次便能完成的,除经过必要的外观选择、家系选择外,还要通过赛绩测定来选择,同时全面的鉴鸽通常要经过初选、复选和精选三个过程才能完成。  (1)初选在幼鸽出壳后1个月左右内进行。一般是淘汰发育不够标准的个体。  (2)复选在幼鸽竞翔结束后进行。一般指10个月龄的幼鸽,对当年幼鸽可以通过参加300-700千米的比赛,择优作为参加下一年度800-1200千米比赛。

  (3)精选主要对复赛鸽作一次竞翔品质测定,同时对复赛入选鸽进行适当的选配,并对其子代进行观察测定,从中选择具有优秀遗传性能的精选鸽。

方向感灵敏的信鸽也会迷路吗

  如何训练一只信鸽?  鸽子是最早被人们驯化和参加竟翔活动的鸟类。在竞翔前如何训练信鸽,使其获得一个良好的名次?针对性、多样性、时效性是训练方法的关键。  1.信鸽的训练应从启蒙训练开始。对已经熟悉鸽舍内外环境,出入鸽舍自如幼鸽,在它们能随鸽群正常家飞10在左右,应带它们独自到离鸽舍2至5公里,进行启蒙放飞训练。训练时间最好选择在或下午的晚些时候的空腹状态下进行。应多样性选择为宜,要选择开阔和有益于观察的训练地点。要尽是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初次试训应以群放为好,以后可进行单独放飞训练,放单飞时可根据幼鸽出棚时间的早晚,由小到大依次进行。要注意做好每一次的放飞笔录,以便进行日后的综合性评价考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幼鸽飞行能力的提高,训练距离可相对延长,训练形式仍以放单飞为主。经过启蒙训练的幼鸽,灵气十足,更善于家飞,这对以后的加距离训练和参加正式比赛,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进入三个月左右的幼鸽,可利用双休日等闲暇,让它们做循序渐进的加码训练。从10公里起步,逐步向100公里左右的训练目标延伸。继续坚持放单飞的形式。选择训练地点可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如河流、平川、峡谷、高山等)。同时也要对每羽参训鸽进行定向记录考核。经过多次定向训练的鸽子,尤其是已适应了独自归巢的鸽子,在参加竞翔开笼后最初的群飞阶段中,它们会显示出定向快捷和迅速脱离群体的优势,对创造好的赛绩十分有利。  3.当训练距离已达到100公里左右时,应在考虑选择放飞地点的同时,注重地形地貌的标志性特征,要坚持进行定点或不定点的反复放飞演练,此时也应做对始放时间和回归时间的准确记录。这种训练方法有利于鸽子在参加竞翔时,途经自己熟悉的地方,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个兴奋点,激发其冲剌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鸽子由于赛途的疲劳,在临近终点时出现停歇或脱班现象。经过此方法反复训练的鸽子,并多次以定向的速度占优者,是鸽友们在自己的鸽群中选择短程重要赛事指定鸽的妙方,也能确保突来赛事的有鸽替补。  4.每逢鸽协组织的放飞训练,应该多送鸽子去挤挤大笼,这是一件利大于弊的益事。切莫因吝惜自己的爱鸽或因已做过同等距离的训放而放弃。常进大笼的鸽子,会逐步适应拥挤、颤簸、叼啄、吵闹的环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竞翔能力。  5.对参加完中、短程赛事,又准备送鸽参加长距离等重要比赛,有时可能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困扰,使赛事间的休息时间过长而影响竞技状态。此时有必要安排赛鸽进行一次100至200公里左右的“热身”训练,这种方法对恢复赛鸽的状态和提高赛鸽的竞翔速度会起到极好的效果。  驯练信鸽竞翔阶段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热量较多,最好在训练过程中多喂些玉米、豌豆,以弥补它的体力消耗。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