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避开“情绪污染”
儿童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而情绪则是特定环境下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受到整体情绪的影响。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因而作为家长和教师就更应该杜绝情绪污染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案例2
读小学三年级的东东,家里阳台上的衣服被楼上的张叔叔浇花时弄湿了,东东爸爸立即冲上去理论,并骂骂咧咧地走回来,嘴里还不停地数落邻居的不是。到了周末,对屋陈叔叔的猫在东东家门口玩,东东看见后立即破口大骂,说猫把他家的门口弄脏了,非要他们洗干净不可。这让邻居哭笑不得,也令东东爸爸大吃一惊。
分析: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后若有类似情况发生,必然会以父母的行为为准则,依葫芦画瓢,有过之而无不及。
措施:如果对方实在不对,最好能避开孩子与对方理论;若实在无法避开孩子,那父母的语言必须要有所收敛,注意用语文明,别“教会”孩子骂人的“本领”,污染他纯洁的心灵。事后,还可向孩子分析事情的对错,同时教育孩子别犯对方刚才所犯的错误。
案例3
廖老师因为父亲刚去世,心情非常沉痛,但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强忍着悲伤回校上课。课堂上,比比见老师上课没表情,教室很沉寂,就故意捣乱,至于后果,可想而知,比比被廖老师狠狠地批了一顿,下课后还到教导处写检讨。从此以后,比比上课都不敢吱声,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成绩一落千丈。
分析:廖老师家里出了事,情绪低落是可以理解的;小学生喜欢引人注意,这是小孩子的天性,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只凭一时之气,“借题发挥”,把情绪“污染”给孩子,那会对他的成长不利,同时也会令老师的形象受损,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措施:老师要有忍耐和克制能力,尽量把不良情绪化解掉。遇到故意捣乱的学生,应先平静自己的情绪,若是在很激动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选择沉默不语,只用眼光盯着他,有时候,沉默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和“杀伤力”,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