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果蔬更容易农残超标
买蔬菜、挑水果,最怕眯佻南儆农药残留超标。可是,农残超标的果蔬能用肉眼分辨吗?坊间流传有很多土办法,例如只挑有虫眼的蔬菜,这靠谱吗?
先说结论
无论什么长相的农产品,想要通过外观和品尝口感来鉴别农残都是不可能的,谁教你都别信;通过产地、农产品种类来判断农残超标概率是有道理的
下面讲具体方法
1
即便是农残超标的茶叶、农产品,其农药残留量都是以ppm为计量单位的,也就是百万分之XX,甭管你是人类还是动物、昆虫,都是尝不出味道差别的。
除非
除非是喷施了高浓度臭味农药(比如某些有机磷农药)之后马上采摘,我们才有可能闻到味道,但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不是因为农民有良心,而是这样的农产品不会有人买。
2
通过产地和品类两个维度相结合来推测农残超标的概率,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部分高农残的农产品,并对可能超标的农产品谨慎料理(例如多浸泡)。
首先要明确的是,给农产品打农药是合法、合理的行为,正常范围内不会伤害人体健康,不要去妖魔化农药,人类目前也不可能离开农药。要反对和惩处的是超量使用农药、超范围使用农药的违法违规行为,这些做法真的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讲这一点是想告诉大家,打农药是一个普遍行为,
甭管包装上写什么有机、绿色、无公害、农家自产,我明确告诉你,统统都是打过农药的!
别幻想你有钱能买到完全不打农药的茶叶、蔬菜,也别相信所谓“乡下亲戚种给自己吃的”,别相信所谓“这里落后闭塞民风淳朴”,我就明确告诉你,越穷越闭塞的地方用的农药越毒(落后的农药成分)。所以,农残只有多和少的区别,安全和危险的区别,(几乎)不存在有和无的区别。
有机蔬菜同样会打农药
通过产地判断农残
可以参考两方面因素
A
是看产地的自然气候环境
一般来说,温度高湿度大雨水多的地方,害虫,病菌和杂草也越多,相对应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用量也会更大、打药更频繁。
那么,问题就出在这里了。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收获期和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重合,那就很容易导致农民突破农药安全间隔期,把打药后才过几天的蔬果卖到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绿叶蔬菜的农残超标可能性就相对较高。以生菜为例,其全生育期可短至40天,生长全程都是嫩叶很招虫子,打完药后可能三五天就会采收上市。而水稻等粮食作物则相反,其生长前期、中期病虫害重,生长后期茎叶变老变黄,病虫会少很多,前期中期打的农药到粮食收获时早都达到安全间隔期了。
D
是重点留意“连续采收”的作物
所谓连续采收作物,通俗来说就是边摘边长的,例如黄瓜、豇豆、韭菜(割完接着长),相对的就是小麦、柑橘、大白菜这些一次性采收的作物。
韭菜是另一类案例。大家都知道韭菜割完一茬再长一茬,那么留在地里的是什么呢?是韭菜根,也是地下害虫赖以为生的部位。韭菜生长很密集,喷雾杀虫剂也打不到根部,所以农民通常选择用农药灌根的方式防治韭菜地下害虫,有些农民为了省钱就会买剧毒高毒农药来用,因为真的是便宜又高效,除了会违法会害人……
差不多就是这些,有其他心得欢迎探讨。
顺便纠正一个流传很广的误解:
作者:项栋梁,生物工程专业出身,前农业产业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