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的翻译

2025-10-18 21:32:05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注释: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雍也》

“觚不觚,觚哉!觚哉!”赏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就是说为政者要是名不副实,说起话来就不会理直气壮;说话不能理直气壮,做事就不会顺遂;做事不会顺遂,就不能正常教化礼乐;不能正常教化礼乐,刑罚施行就会失当;

刑罚施行失当,人民言行举止就不知所措。所以有智慧的人为政,首先要做到人人名副其实,然后才可以言,可以行。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不可以苟且随便啊!”可见孔子对周礼有多么的崇尚。

子曰:

扩展资料:

孔子十分重视礼,“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认为“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具体来说,“礼”既是帮助个体克己以修心的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

又是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仪节形式,还是使国家臻于至治的政治制度,。简而言之。礼可以理解为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