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自行车的三大车系解析
公路车的代表字分别是高、快、远,你觉得哪一个字最适合自己?在汽车界可分为掀背车、房车、休旅车、商用车、货车等各种车系,驾驶人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无独有偶,近几年公路车的发展也渐趋成熟,各家品牌分为数种车系,它们之间有何不同呢?

2、适逢后来自行车领域开始引进碳纤维材质,其材质的特性多样化,透过各种不同的碳纤布,加上堆叠技术,设计师可以调配各个部位的软硬,管型也不再千篇一律,可以随心所欲变化,为公路车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观察热销车系,包含:轻量爬坡型、空气力学型、长途舒适型等3种,以下分别说明不同车系的性能与特色,以及邀请3位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该车系的骑乘感受与心得,进而让车友能够针对自己的骑乘需求与路况选择正确且合适的爱车。敬请读者注意一点,本篇并非强调说明谁是最佳胜利者,毕竟每种车系都有自己的专长项目,举例来说,空气力学车的爬坡能力或舒适性并非较弱,只是破风能力表现较为突出。

2、零件搭配◎除了车架设计,影响重量的零件,也必须特别挑选才能让轻量化的表现相得益彰,以影响效果最明显的轮组来说,主要应对路况为爬坡,所以通常搭配框高24-32mm以下、重量维持在1,200-1,300g以下的款式,顶级碳纤维爬坡轮通常在1,000g以下,若是铝合金轮组的框高通常为25-28mm以下,如果太高则会偏重。◎轮胎选择强调轻量化设计的款式,相对来说,防刺层可能就没有那么厚。建议用途丘陵地或高山路线都很适合,挑战武岭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2、管材设计◎管材形状属于扁平型与不规则蕞瞀洒疸型,通常在研发阶段的时候,是利用真人或模型模拟进行动态风洞测试,以及电脑计算车架各个部位的风阻,空气力学表现会随着不同管件与零件而改变,研发团队不断哪纳紧萄地修正精进每一个部位管件形状,最终呈现极佳空气力学效果的车架。◎无论是由前侧或后方观察空气力学车架,可以发现车型非常「瘦窄」与流线型,许多部位属于所谓的水滴型剖面,像是在前叉下半部、下管上半部、座管上半部等,让空气力学效果明显提升。◎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座管形状结合「切削点」的概念,也就是与计时车相同的设计概念,降低轮组产生的扰流。◎甚至连水壶本体都考虑进去,期许产生整体性的导流效果,因此在最终冲刺之前,并不建议选手将水壶丢弃。另外一提,透过不对称BB设计,大齿盘侧较为内缩,减少踩踏瞬间的扰流。建议用途以长距离平路、且时速可以维持35-40km以上为主的路况最为适合,在巡航的情况之下,能够减少体力耗费,举凡冲刺赛、绕圈赛和小型丘陵地形都很合适。

2、零件搭配◎以舒适性为通盘考量,车架可以相容25C以上的轮胎款式,相对来说增加舒适度。◎因应长距离或较为複杂路况,轮胎必须拥有更好的防刺性能,以减少道路维修的机率。◎选用碟煞系统,能够精準调整速度,并且只需要单指作动即可达到与C夹相同的煞车制动力,有效节省双手力量。在功能方面,即使面对雨天或严峻等骑乘路况,依旧提供较佳煞的车制动力,面对长距离下坡,也不用担心碳纤维过热而产生烧框问题。◎由于骑乘姿势较为挺立,背部上扬使得坐骨承受较大的压力,部份车款会选择吸震座垫,通常材质比较偏软,或是使用Gel材质增加舒适性。建议用途全天候路况、环台、距离200km以上的骑乘或是颠簸的石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