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分清想象和现实
1、自我保护的反应通常3岁的孩子说和事实不符的话,有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是为了摆脱尴尬而为自己找的一个小小的理由。比如,很多孩子晚上尿床,看着床上湿漉漉的一大片,他可以为了摆脱尴尬而狡辩:“我没有尿床,一定是我出汗太多,弄湿的。”想象与现实分不开。
2、孩子的想象力发展会因人而异。通常,孩子在4岁左右时,会将想象的形象与现实的记忆混淆。也就是说,好多孩子分不清哪些是由于渴望得到而想出来的形象,哪些是自己经历过的真实记忆。有的孩子到了5岁,还会出现想象和现实不能分开的情况。这一点,父母一定要注意。把想象的事当成真的。
3、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会把做过的事与想象的事混淆,经常把假想的事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或者想着想着,就把想象的事当成真的了。譬如,一个孩子说她在幼儿园吃饭得了第一名。可是父母问老师,老师却说“没有呀”。其实,是这孩子吃饭慢,一直想吃快点儿,但总吃不快。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容易将内心的想法与真实的情况相混淆。混淆后,孩子就会将想的当成真的,并且说了出来。
4、当发现孩子说的事情与事实不相符时,父母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是要学会合理地区分孩子这样说的原因。如果孩子不是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说谎,父母就要正确地引导孩子进行合理想象。正确判断孩子是说瞎话还是想象,帮孩子分清想象和现实,引导孩子合理想象。
5、在生活中,孩子常常会说一些让大人觉得很不可思议的话。比如说与超人共进午餐,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可孩子这样说,与我们所说的道德意义上的说谎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是幼儿把想象和现实混淆了。因此,父母遇到孩子说瞎话,要冷静分析。
6、孩子的想象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学会分辨哪些是想的,哪些是真的,想象的夸张与现实的真实到底有什么不同。
7、那么,我们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当发现孩子的话与现实相去甚远,甚至异想天开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杌丰居瘁合理的想象。比如鼓励孩子自编故事,画奇思妙想的图画,借此充分锻炼、释放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地鼓励他:“你想想为什么?”“你想会是什么样呢?”不要一句“瞎说”就将孩子打发掉,而要鼓励孩子大胆地想,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孩子的思维是跳跃性的,所以常常会满嘴跑马。家长对此不必太担心,而要正面引导,这样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