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型大曲的酿造方法
1、高梁粉碎:要求每颗高粱破碎成4~8瓣。 大曲粉碎:粉碎较粗,约为绿豆到黄豆大。

3、先将辅料清蒸,清蒸时间不少于30min,直至辅料无霉味。原料采用清蒸。蒸料前,先煮沸锅底水,在甑篦上撒上一层稻壳或谷壳,然后装甑上料,要求见汽撒料,均匀上平。圆汽后,在料面上泼加60℃的热水,称为“加闷头浆”,加水量为原料量的1.5-3%。整个蒸煮时间约为80min。

5、夏季入缸温度应尽量降低,最好比自然气温低1-2℃,约18℃。大渣入缸后,缸顶用稻壳保温,在盖上沙子之类的东西。 清香型大曲酒的大渣发酵期一般为28天。 在边糖化边发酵的过程中,应着重控制发酵温度的变化,使之符合前缓、中挺、后缓落的规律。

7、指主发酵阶段结束到出缸前一段时间,即后发酵时期。此时要求酒醅温度缓慢降落,每天醅温下降1.5℃以内为好,整个发酵阶段约11-12天。在此阶段,糖化发酵变得微弱,主要酯化产香,酸度升高较快,到出缸时醅温到23-24℃左右。 如品温下降过快,酵母过早停止发酵,将不利于酯化产香;如品温不能及时下降,则酒精挥发损失,有害杂菌也会继续繁殖生酸,有害副产物将会增多,故后发酵应控制温度缓慢降落。 要做到前缓、中挺、后缓落,除了严格掌握入缸温度和入缸水分外,还要做好发酵容器的保温和降温。冬季可以在缸盖上加稻皮进行保温,夏季减少保温材料,甚至在地缸周围土地上扎眼灌凉水,迫使缸中酒醅降温。 在28天的发酵过程中,需隔天检查一次发酵情况。一般在入缸后两周内更要加强检查,发酵良好的,会出现苹果似的芳香,醅子也会逐渐下沉,下沉愈多,产酒愈好,一般约下沉四分之一的醅层高度。 在20多天的发酵过程中,水分会有所增加。入缸水分在52%左右,随着糖化发酵,到出缸时高达72%左右。淀粉随着糖化发酵而逐渐被消耗,由31%以上降到15%左右,尤其以发酵7d左右下降最快。由于进行边糖化边发酵,还原糖量的变化表现不大。酒精随着发酵的进行而逐步升高,入缸发酵15d左右酒精度达最高,此后,可能由于酯化作用及挥发损失,酒度略有下降。醅的酸度入缸时仅为0.2左右,由于发酵代谢和细菌产酸,会逐渐升高,到发酵终了,酸度升到2.2左右,增加10倍以上。发酵温度虽然开始时较低,由于发酵产热,当发酵到7-8d时,醅温可高达30℃左右,后期发酵变弱,醅温逐渐下降,到出缸时,约降到24℃左右

9、当大渣酒醅蒸酒结束,视醅子的干湿,趁热泼入大渣投料量2-4%的温水于醅子中,水温在35-40℃,称为“蒙头浆”。随后挖出醅子,扬冷到30-38℃,加料投量9-10%的大曲粉,翻拌均匀,待品温下到18-23℃(夏季)时,入缸进行二渣发酵。二渣发酵时间约为24天。 入缸关键要能“适时顶火”和“适温顶火",二渣发酵醅温变化要求“前紧、中挺、后缓落”。所谓“前紧”,即二渣入缸后4d,品温要达到32-34℃ 的“顶火温度”。二渣发酵不应前缓,尤其酒醅酸度较大时,若前火过缓,则中间主发酵就无力,中挺不能保持。但也不能太紧,如入缸后2-3天就达到顶火温度,虽然中挺有力,挺火温度较高,但是酒醅极易生酸,同样妨碍酒精发酵。中挺能在顶火温度下保持2-3d,就能让酒醅发酵良好。从入缸发酵7d后,发酵温度开始缓慢降落,这称为后缓落,直到品温降到发酵结束时的24-26℃。 二渣发酵结束后,出缸拌入少量小米壳,即可上甑蒸的二渣酒,酒糟作扔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