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

2025-05-20 04:31:3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荑樊综鲶,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参与中探索、发现化学式在写法和读法上的简单规律,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归纳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一些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比喻、读图、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拿出一张名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生:名片。

师:展示一些已学过的药品:红磷、高锰酸钾、锰酸钾、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镁条、铝片、铜片、铁片、五氧化二磷、氮气、氢气、二氧化碳等,请同学们描述物质相关的性质,并在纸片上写出它的化学符号。

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积极发言,描述不同的物质的一些性质

师:表示对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满意,举例说明化学式的概念及涵义,引入课题。

生: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化学式不一样?化学式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师:投影教材P78图3—24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

师:由上图可知化学式是由物质结构决定的,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通过上面的活动,同学们在头脑里应建立这样的联系:即见到实物就想到它的微观结构,能说出它的化学式。那么,见到化学式,能否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呢?

师:请说出­H2O这个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及组成物质的元素

师:化学式的意义

微观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及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

生:说出纸片上化学式的意义。

师:比较上述化学式,谁有问题要提出来?

生:同是氧化物,为什么化学式中氧原子个数不同?单质化学式有的是元素符号有的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数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1一些化学式的写法上的规律(有数是哪个探究得出)

(1)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的化学式就是它们的元素符号。

(2)一些双原子分子形成的气体单质,它们的化学式就是在其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一个“2”(臭氧O3)。

(3)在氧化物的化学式中,氧元素的符号一般写在右边。

(4)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的化学式中金属元素一般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一般写在右边。

生:书写已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加深体会。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请同学们按照最佳的排列方式,把“名片”上的化学药品进行排列。

生:顺利完成任务。

师:我们已经会写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但都是平时见得多了才记住的。如果没有现成的化学式让你模仿,你能写出氯化铝的化学式吗?

生:我想应该先知道氯化铝由哪些元素组成?还要知道每种元素的原子各有几个。具体写的时候,究竟哪些元素的原子先写,哪些元素的原子后写?另外,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个数?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真好,要写出正确的化学式,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

师:投影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现在我们来学习根据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基本步骤。

生:讨论化学式的书写,相互交流。

师:示范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书写,总结化学式书写步骤:

“一排顺序二标价,

交叉落数做角码,

得出角码要约简,

得出式子要检查。”

生:根据化合价表,写出氧化铝、硫酸铝、氢氧化铜、碳酸钠的化学式。在书写过程中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作出必要解答。

师:化学式只能表示实际存在的物质的组成,只有在化合物实际存在时才有意义,不能根据化合价等于零的原则凭空臆造化学式。

生:讨论为什么碳、氧元素可以组成两种不同的化合物?请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师:我们已经知道将元素符号按特定的方式组合,即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前提当然要知道这种化合物的中文名称。那么,有了化学式,如何给化合物命名呢?

探究2一些化学式读法上的规律

师: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了下列规律:

(1)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的名称就是元素的名称。

(2)稀有气体单质、双原子分子形成的气体单质的名称就是在元素名称后加一个“气”字。

(3)在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读他们的名称时,中间有个“化”字,而且是从右往左读,与化学式的写法刚好相反。

(4)元素的原子个数在该元素之前读出。

(5)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

师:读出下列化学式的名称:Mn、Cl2、He、Al、N2、MgO、CuCl2、Fe3O4、N2O、BaSO4、AgCl、Cu(OH)2、Al2(SO4)3

三、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师:想一想,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生: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作业

课本83页第2、3、4题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