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的英语听力问题
预期不足
大家对对话或者独白的中心内容没有了解,大家没怎么选过课,大家也没参加过太多社区活动,大家更没有几次坛冰核哧除了提款机取钱和挂失银行卡之外的银行业务的经验,如果让大家进行(类似于)上面提到的场景的听力理解,大家势必有困难,更不用说其他更加专业的学术内容的独白了。也就是说,给大家用中文讲,大家可能都听不懂。大家听不懂,是因为你根本不懂或者不了解你在听的内容,哪种语言给你讲,你可能都听不懂。
词汇不足
不管是单词还是固定搭配,大家都会有不知道的,尤其是关键信息中的生词肯定会影响到大家的理解。这里的“不知道”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生生不知道”,也就是:不管听说读写,如果没有上下文信息的帮助、如果不能猜的话,大家是不理解某个单词和它的用法的。另外一种其实更加常见:大家可能背过这个单词,但是记得不牢,只是隐约地对这个单词有一些印象,但是无法确认这个语汇的意义、或者可能和相似的语汇混淆。第二种“不知道”实际上是“不全知道”、“知道不全”,也就是,大家只是知道某个词的一个解释,而不知道具体上下文中的意思,因此产生了听力理解的困难。上面两种因词汇量不够而产生的情况不光发生在听力文本的播放过程(也就是大家“听”的过程)中,而且语汇不足也会很自然地影响听力题目的理解,从而导致答题出错。总而言之:单词烂听不懂。
发音不准
“an apple and an orange”其实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对连读掌握得机械或者根本没有掌握,所以连读的时候,特别是“/l/或者/n/+元音”出现的时候,大家就会听不懂。另外,单个单词的发音不准确,例如重读错位等,也会造成理解的延误:你得反应下才知道,录音里面的be-LIEVE其实就是你的BE-lieve!但是,这是要花时间的,然而你并没有这么多时间去频繁地反应。总结下:发音烂听不懂。
粗心脆弱
因为大家粗心,可能没有听出录音中的语气、可能没有注意though的让步作用、可能上了plan to do等带有干扰性质的信息的当。刚刚提到的这些困难,其实大家认真一点,答题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些听力内容的开头可能比较难,但是这个部分既不涉及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内容,而且这个部分的本意也只是给大家缓冲时间从而更好地进入场景、接受内容。此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大家听完第一句之后就放弃了,或者就算嘴上不说,脑子里、手头上却泄劲、开始消极怠工,实际上还是放弃了当下的听力理解。这就是“玻璃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