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不愿意承认,孩子的未来都与童年有关
1、 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 当时,我生下儿子不久,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脑中想着孩子,手头却还要准备期末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麻辣老妈和出任学校家长教师联合会主席、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与亲手烘焙饼干的妈妈,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2、 但我们多数人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而在这个区间,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做错。 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 但是什么才是“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书店,立马眼花缭乱: 布莱泽顿、斯波克,还是希尔斯? 幼儿中心派、家长中心派,还是合作派?……
3、 我到底该追随哪种理论?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国著名儿科医生、儿童精神学家唐纳德·威尼康特看来,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 用他的话说,只须当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了。 不过,过去所有研究——从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到哈里·哈尔洛的猴子实验——都表明:如果不能精确解读你的孩子,误解了他们的信号,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如果有足够的钞票支付这笔帐单),坐在沙发上,靠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每周50分钟,有时长达数年。
4、 而作为心理治疗医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种“矫正性情感经验”,让他们无意中将早期的被伤害感觉移情到我们身上,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与他们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体贴、更具共情的回应。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然后我开始接待病人。 特殊的病人 我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的伤心与成长经历联系起来。
5、 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姑且称她为丽齐。 丽齐有坚实的友情、亲密的家庭,和极度空虚的感觉。她告诉我,之所来咨询,是因为她“就是不快活”。 她还说,令人沮丧的是,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两个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 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
6、 那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为什么她总是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呢?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咤胸剖玳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呢?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觉“飘忽不定”呢? 我被难住了。 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杂乱无章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试图弄明白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 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
7、 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贴心的朋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 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 起初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 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么,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为何会如此迷茫、不自信?这跟我学过的知识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