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喝什么酒
过年了,少不了要饮酒。“桌上有酒,越喝越有”,即便平时不喝酒的人家,过年时也会拿出酒来,多少喝上一点。过年时喝的酒又叫“分岁酒”,喝什么酒,怎么个喝法,在过去还是有一定讲究的。
在汉代,人们过年时喝的是椒柏酒。据东汉人崔寔的《四民月令》,这是一种“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据说,“椒”是玉衡星精,食用后走起路来都觉得轻快;“柏”则是一种仙药,食用后能驱祛百病,饮了这样的酒,自然身体通泰康安。喝椒柏酒的风俗,一直到南北朝都还很盛行,北周诗人庾信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反映的就是时人过年饮酒的情景。
到了唐代,对过年的理解出现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国家稳定,百姓日子过得不错,人们讲究享受,过年图个快乐成为主题,如放鞭炮,便不再作为驱鬼避邪的手段,而被看成是一种娱乐形式。酒呢,是一定要喝的,而且要大吃大喝。可供选择的酒品也多了,不再仅仅限于“保健酒”,但椒柏酒还是少不了的。饮酒的规模和档次都上来了,特别是在李唐皇家,过年时宫中会有豪华酒席,行酒时还有音乐、歌舞,诗歌唱和,在类似现代春节联欢晚会一样的气氛中,通宵达旦,“难忘今宵”。普通人家所喝的酒,一般是乡间自酿的,饮酒也是图个热闹,而不再是防疫治病。
宋代喝椒柏酒的人家很少见了,多喝屠苏酒和术汤,过年喝酒之风与隋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北宋时,过年一般一天要喝两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在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除了喝酒,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馈送酒食,谓“馈岁”。现在过年喜的送酒送什么的之风,也不知道是不是从这时开始的。
到了元明清以后,守岁之风全面盛行,年味特浓。天一黑,全家便团坐到一起“度岁”,主妇把好酒好菜全端上桌来,连嘱边喝。守岁时除了喝酒,娱乐节目出现了,最流行的是掷骰子。大人给压岁钱和小孩讨压岁钱,成为一种风俗。大人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围则在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后,缠着大人要压岁钱。
而在清代,过年开始变得累人和复杂了,请客送礼,迎来送往成了一种时尚,过年过喝酒不单单是为了辞旧迎新,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年功能,年味变味了,直至影响到现在。
上面所聊主要是中原汉人过年饮酒风俗,少数民族也是无酒不过年。但所喝的不是椒柏酒、屠苏酒什么的,而是本民族的自酿酒,如藏人饮的是青稞酒。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古人过年时所饮之酒,除了多是“保健酒”外,酒精度数相对都比较低,不太容易醉,所以,才有孩子也喝的现象。现在不少人家过年不再饮用酒精含量较高的白酒,而是改用红酒,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