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有冰箱,夏天该怎么吃冷饮呢
这几天太阳的表现就给我一个感觉:
实际上人类对制冷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如果要划分一个区间,基本可以把古人的冷冻智慧,看做是自然制冷时代。
这种制冷技巧原始简单,但很好用,人们从数千年前一直用到了19世纪。
很多古代文明都会不约而同的利用这类方法存储冰块,中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这样做了,文字记载中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片段。
宋朝还专门设立过冰井务,专门负责储藏冰块。冰镇美食种类也多,如在冰块中拌白糖、水果、果汁,元代还有人加果浆和牛奶。
现在一些街道地名也能看到冰窖留下的历史痕迹:
(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
它的外观古朴大方,内构机关巧妙。有趣的是,夏天人们可以在青铜冰鉴里装上冰,这样盛酒区域的酒水就会变凉,也就成了降暑的冰镇饮料;
但如果到了冬天,还可以加热水,酒水就又变成了暖身子的温酒....
罗马和犹太人大也对调配冰镇饮料情有独钟,其中罗马会从高山上弄来雪,然后存储的到坑里,再用类似绝缘材料覆盖。
(地上的水在蒸发)
在炎热的气候下,食物保鲜的时间并不会很长,一些瓜果蔬菜很难撑过一个礼拜。于是人会利用该类技术为自己的食物制作保鲜工具,一般它被称为zeer。
这是由两个陶罐组成的「冰」箱,也有人戏称其为罐中罐冰箱。
接着就是给沙子加水,让其保持湿润。
此时外部罐一般会有多个孔,方便出气,内部罐一般会用一些当地材料制作防水设施,整个装置会被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说起来,「蒸发冷却法」在19世纪90年代早期依然可以起到救命作用,在澳大利亚淘金的探险家发明的Coolgardie safe简易冰箱,基本也采用的这个原理。而这次发明也让食物腐烂得以延迟,增加了探险者的生存几率。
1825年,冰块商人Nathaniel Wyeth发明了马拉式的切冰机,让切割冰块变得更为效率。商人们甚至把冰装在船上作为压舱物,冰上覆盖着木屑, 从欧洲、北美送到了亚洲。
不过,天然制冷时代最终没有再进一步,而是在20世纪走向落幕,随之而来的是人工机械制冷的崛起。
总之感谢科技,让我们打开冰箱,就能享受到自己最爱吃的冷饮。
另外我希望科技能更进一步,毕竟已经2019了,它们已经是成熟的冰箱了,应该逐步学会自己长出冰淇淋、可乐、以及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