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赏:古玉器常见的作伪方法及辨伪
一、仿造古玉器之背景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中,皇帝的一切嗜好、愿望就是天意,皇帝有权力无限地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各种癖好!宋代宫廷开始仿制古玉器,皇宫中设有玉院,专门生产时用玉器和仿古玉器,南宋高宗时期还曾专门编了百卷《古玉图谱》,详细地描绘了他所占有的古代玉器的纹饰器形。上行下效,搜觅古玉器,仿制古玉器之风从此大盛。
1、古玉后雕
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较多选用的器物。利用新发现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据调查,有时高达伪制器的十分之一。
新玉仿古与古玉后作的区别,顾名思义,一为新玉,一为古玉。新玉仿古也可以分为二种,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
2、新玉臆古
宋代开仿古之先河,所仿古玉似古非古,有时甚至是不伦不类。这在考古资料严重缺乏,断代知识刚开始积累的宋代,确实是难免的。后代仿古者,包括宫廷仿制,也往往采用宋元时代的考古图录如《考古图》、《古玉图谱》等摹绘的许多古玉形状;纹饰仿制。如根据宋聂崇义的《三礼图》中的玉壁图仿造古壁:刻若干株蒲草的所谓蒲纹玉壁,琢几棵稻穗的所谓谷纹壁,此类“杰作”早已贻笑大方。由于此类图录缺乏考古依据,许多又是“拍脑袋”发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识者就能明辨,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资料,也不乏研究保存价值。由于这些仿古玉器是主观臆造(创造)的产物,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
辨伪之事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但拿到一件玉器应该一看器形,二看纹饰,三看琢治特点,四看玉质,五看沁色。
一看器形
器形是器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判断某器为某物后,就可以根据该器物的发展衍变,某时代该具有的特征,判断它是真品还是赝品,这是辨伪的第一步。
二看纹饰
优美的造型和婉转自如的纹饰是玉器惹人喜爱的必备条件每个时代的纹饰有每个时代的特点:龙山文化以复杂阴线勾连的兽面纹和商的纹饰随型变化以及令人注目的”臣“字眼;春秋战国以谷纹、蒲纹等为代表日趋抽象繁密的纹饰等特点都是必须熟记在心的。
三看琢治特点
一块玉必须经过多道工序才能成为一件玉器,琢治时的锯片、钻孔,雕琢等加工情况是判断玉器优劣真赝的重要标准。
四看玉质
我们知道和阗玉也即软玉是商代才开始使用的,汉代才大量进入中原地区的。而红山文化的玉器一般是由呈黄绿色的岫岩制成,翡翠是明末传入中国,清代才较多使用的硬玉,因此用和阗玉制造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可能为真品。而用翡翠制造的汉玉,真正制作时代绝不会太早,但用昂贵的和阗、翡翠伪造古玉从经济上考虑是绝对不合算的,因此它是极少量的,一般为宫廷仿造。现在充斥古玩街的,都是一些价格低廉的石性很强的似玉甚至是大理石。
五看沁色
沁色的深浅、形状是鉴赏、也是辨伪的一大要点,需要提醒广大读者的是,不是所有的“出世古”都有沁色,而现在众多古玩摊上看起来天衣无缝的“古玉”,是运用高新科技产品人工染色的产物。
人工染色虽可乱真,但细心辨析还是能准确识别的。如伪造的“鸡骨白”干枯似石,缺乏玉特有的温润感;人造血沁仔细嗅来有一股血腥味,且迄今的考古发掘得到的玉器中未发现有此种沁色,至于用提油法上色的玉器,油腻感很难消除。此外,观察色沁处是否正好在玉器的瑕斑处,也是辨析的捷便途径。
现在的古玩市场上,仿制品极多。像战国的龙形纹玉佩;汉代的各种龙纹、蛹虎纹的小件器、玉佩饰、玉鸡心佩;明代的子刚(冈)款玉佩等。玉辟邪、玉龙、玉马也是仿制者较多伪造的对象。现代仿古玉器者也掌握着几手可以用“卓越”二字形容的染色技术,他们一般喜欢把小件器通体染成烟垢色,也喜欢在玉壁、玉辟邪上人工染上土黄色和灰黑色。掌握了这些特点,你就不会受骗上当,听信摊主之言,徒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