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凭杯酒长精神——中国酒文化的“礼”与“情”
千百年来,酒文化已融入人类生活当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生活习惯乃至人种的性格特点,均可从不同的酒俗中得到反映。纵观世界各地,那些传承千百年的风格迥异的酒俗,能够使我们领略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美丽画卷。酒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我国民间有一段关于杜康造酒的传说,讲的是:有一天深夜,仙人在杜康的梦中指点他,“你明早要到外面去,会在街上碰到三个人。从他们身上各取一滴血滴入酒糟里,这样,美酒即成。”结果到了第二天,杜康果然遇到三个人,分别是秀才、武士和疯子。
这一隐喻,可以说是饮酒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如文人墨客,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第二个境界,如沙场将士,酒过三巡便可称兄道弟、痛快淋漓激战一场;第三个境界,是过量饮酒后的仪态全失的酒徒。



酒文化中的“情”,要数文人借酒流露得最为透彻。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凸显了闲情。杜甫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则又是酒文化中的另一种激荡人心的情。酒,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从古至今,酒宴都是重要的社交场合,众人推杯换盏间把酒言欢、借酒抒情、借诗言物。而在当今社会,酒,更是燃情助兴之物,在微醺小醉前,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殇;在茫然不自知时,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可以说,酒品即人品,酒境即人境。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