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哪些传统饮食习俗

2025-05-25 05:19:05

1、冬至吃饺子。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着“冬至吃饺子”的说法,而且还有来历。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的时候看毡鹭跞锞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乡亲们吃了以后,耳朵都治好了。因为张仲景施舍“驱寒矫耳汤”开始这一天是冬至,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也就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冬至吃饺子,不怕冻耳朵。

2、吃馄饨。在北京,流传着“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而且也有来历。相传汉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南进骚扰,百姓不得安宁。其中有两个部族首领一个姓浑,另一个姓屯,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的音,把它们叫做“馄饨”,然后狠狠地全部吃掉。借此表达对他们的痛恨之情,希望早点把他们消灭。因为做馄饨最初是在冬至这一天,于是就流行冬至吃馄饨。

3、吃汤圆和舵潍汹劓麻松。江浙一带在冬至喜欢吃汤圆和麻松。冬至的汤圆又称“冬至团”,有粉团和粉圆两种,里面要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清嘉录》记载道:“有馅洹彭岣啬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来馈赠亲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讲究吃汤圆,有一首古诗说:“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4、吃赤豆糯米饭。江南一带流传着冬至晚上全家欢聚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这也有一个故事。相传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变成了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这样就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此外一些地方还时兴吃年糕、荞麦面、九层糕等,“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年年如意。

5、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哈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6、打边炉。流行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边炉就是火锅。从冬至那天起,待客用“边炉”。锅中多以海鲜为主。

7、喝冬酿酒。苏州一带,在冬至这天晚上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配上卤牛肉、卤养等各式各样卤菜。在寒冷的冬天,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愿。

8、吃南瓜饼。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饼,大街小巷弥漫着南瓜饼的香味。

9、吃甜丸汤。广东一些地方冬至祭祖的习俗很盛,甚至还有“冬节不回家无祖”的说法。因此冬至这一天,出门在外者,都要尽可能回家过节祭祖。一般的习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全家老少把甜丸汤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录》所说的“无馅而小者”,类似现在商场卖的小丸子。有的人家还在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在门上,俗称“敬门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称为“头丸(圆)”,冬至丸称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一切圆满。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