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的风俗习惯

2025-06-05 12:31:57

1、仫佬族居住的地区青山环绕,溪水长流。江河两岸,山间坝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仫佬族以种植水稻著称,早在宋代,龙江沿岸人民(包括仫佬族)即已“种稻似湖湘”。此外,仫佬族还种植玉米、红薯、芋头、谷子、小麦、荞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黄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耕种。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与附近的汉壮民族大体相当。仫佬族地区的手工业也很早就有了发展。《说蛮》、《大清一统志》都有关于仫佬族“善制刀”的记载。仫佬族打制铁器工具和烧制缸瓦及陶器手工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铁匠。仫佬族制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带很有名。由于仫佬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资源,素称“煤乡”,因此,仫佬族人民采煤矿形成了传统。明清时代的文献记载,有仫佬族人民采煤为生,掘地为炉、烧制沙罐。民国时期,仫佬族地区的煤矿开采量扩大,矿厂雇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矿31)。使仫佬族成为生产工人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少数民族。仫佬族地区如今拥有煤矿、水泥、化肥、农药、农机修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

3、仫佬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缝。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结髻,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

5、仫佬族地区过去盛行父母包办的早婚,少数是自己通过“走坡”恋爱结婚的。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后女子不住在男方家,而是回到父母家,帮助生产劳动,服侍长辈,农忙和节日才回夫家住几天,等到怀孕生孩子后才长住夫家。仫佬族早就与壮、汉族通婚。结婚礼仪繁,费用大。一般来说,从订婚到完婚,要经过择婿、聘媒、合命、下定、过礼、迎娶等仪式。男方要送给女方猪肉、酒米、银元、耳环、手镯、衣物等礼物,约相当于1500斤到2000斤稻谷的价值。富家纳妾的较多,而贫苦农民则往往娶不起妻子。有些人家祖父结婚欠下的债,到孙子辈尚未还清。女方家给男方家陪送的嫁妆耗资也相当大。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