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用内涵与外延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经验
1、备课的第一步 通读教材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
通过阅读教材,我们发现第一课时的教材有两个内容,课本上分别标出11,2。
1.面积的概念
2.面积大小的比较
教材中供有几个图数行字,怎么教呢?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疑问

2、备课的第二步 上网搜索他人上课录像,得到我应该怎么上
因为教材较为简洁,我们自己也没有上过这一个课时,怎么才能上好这一节课呢?最直观的解决办法是借鉴他人的经验。
我们通地过百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进行查阅后,发现不是我们要的课,经过多次查阅后,才有一节录像课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通过观看这一个教学录像,我们知道这一节课他怎么上,上得好在哪,不足在哪,为我们准备好这一节课提供了借鉴。
小经验:我喜欢先查他人以上的哦。你喜欢吗?
通过观察他的课我认为:(1)我应该在概念上更多的功夫。(2)他最后对周长与面积进行了比较,加深概念理解这一个经验或借鉴。(3)不要扩大范围,锁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开展工作就行。(4)他的课中没有考虑到正方形在比较面积大小的作用。也就是承上启下的方面考虑不足。

3、备课的第三步 利用动词+名词格式,确定教学重点
关于什么是重点,如何写重点,我们的老师在这一些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个更偏向于人教社的张老师所说的,重点与难点的书写格式为:动词+名词
其中
动词仅有三个选择:了解(认识)、理解、掌握
名词没有什么选择的,有一些老师写了很多,但我们要相信编写教材的人专业水平。
名词的唯一选择:课的标题!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概念)

4、备课的第四步 利用概念的外延确定教学难点
在利用内涵与外延确定教学难点前,我们先要采用排除法排除一些东西。经根据我们通读教材的结果,我们的教学内容有两个,一是面积的概念,二是面积的大小比较。如果认识了概念,比较大小也容易掌握了。所以,排除面积的大小比较。
故教学的难点就在面积的概念中,我们见过很多老师直接将难点写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有人为了省事,还将重点与难点写在一起。
小经验:难点是(多数是)重点的子集。
为了解决什么是难点,我们在其他的百度经验中已经写过,难点是在实现重点中遇到的困难险阻。
为了寻找难点,我们可从反面及正面两个方面来思考。
从反面来思考,也就是从外延入手来举例说明
如:长方形四周的长度和,不是面积。但这样的入手显然是不当的。违反了逻辑,因为还没有学面积,怎么就对面积辨析了呢?
再如:举一些面积有具体例子,课本上的黑板面的大小。但这一些也是常识也不是难的东西。
对于这一节课,从外延来入手,找不到难点。

5、备课的第五步 利用概念的内涵确定教学难点
小经验:内涵就是一些集合,这一些集合的交集正好等于概念的外延(的集合)。
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中,课本上是这么下定义的:
黑板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
它的内涵为:(1)面积是一种大小
(2)面积是面的大小
大小好理解,因为我们学过了数的比较大小。不是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面的大小。

6、备课的第六步 回扣重点难点,构思板书
标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 什么是面积
二 面积的比较

7、备课的第七步 根据板书 进行教学设计
1、出示课本58页图。问这幅图有哪些长方形?有正方形么?
2、对其中的长方形:黑板和课本封面,它们的周长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我们查阅了不课,没有铺垫,没有为面的大小做铺垫,我们则设计了上面两个问题做引入,你看是不是效果不一样了!}
3、黑板和课本封面除了周长不同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吗?请自己独立观察,三分钟后,与同学交流
(从而引入新课,突破概念的难点)
其他的教学步骤,同理进行。请独立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