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一、 利用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借助实验、游戏、电脑课件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如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老师在上课时首先用一两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或跟静电现象有关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会什么现象发生?再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以后发现: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上就有了多余的负电荷,所以梳子就带负电荷,头发缺少了负电荷就带上了正电荷。这些电荷静止在物体上就产生了静电现象,而且,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并知道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这个时候同学们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还能不情绪高昂,精神振奋。

3、三、利用动手实践,培养学习兴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科学课的改变了学生根本的学习方法,要以“探究”为核心,把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是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动手” 紧密结合科学知识学习,通过动 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拿到一些新奇的东西,总想一探究竟。组织学生做一些实验或制作一些东西,他们总是感到十分有趣。在科学教学中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有时也会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