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向成功(下)
欧美科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其天生的资质关系不大,但与个人的勤奋努力有直接关系。然而,只有勤奋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纪律地加以实施。我在上期讲堂中通过实例讲解劲忧商偌了前面两层意思。本期讲堂
我主要谈谈第三层意思或称第三个结论,即一个人要成功,除了勤奋努力外,还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个详尽的计划,并且要很有纪律地按照这个计划去执行。天资聪颖对成功肯定有益,但无论对聪明人还是不太聪明的人都一样,只有努力才会有好结果。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方法很重要。这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问题。比如,大人总是教育小孩子要好好学习。但他们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方法。事实是,学习得法,孩子的成绩会比较好、进步也快;反之,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孩子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结果不好。下面我举个例子。
对企业运行及管理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要讲的是,如何将欧美科学家研究的三点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际。
我们可以把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迹可循的,例如,看财务报表、向客户或者领导所做的汇报、主持或参加会议。这类事情可以按照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纪律地去学着做。比如看财务报表,可以随便一看,也可以仔细研究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每次的报表有什么不同等等。只要用心就会发现,不论我们做还是看,都能揣摩到某些不同的东西。
另一类事情是比较难以琢磨、做起来比较困难的。但是,这类事情却与企业的运行、经营、管理具有很大关系。例如,不论什么职务的人每天都要做一些决定,但这些决定常常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时候做出的。如果等到信息百分之百得到后,这个决定也就没有做的必要了。“在信息不完全的状态怎样能够做出一个更好的决定”、“怎样和不同的人相处得更好”,对于这一类不太容易琢磨的事情,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有纪律地来改进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根据科学家研究的结论,还有以前我在讲堂里引用过的一些资料,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建议。建议分五个步骤:
第一点,在企业做事应该对整个行业的走向、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自身职业生涯定位有清楚的认识。这些东西应该在头脑中有个大概的构图,且这个构图要依据变化与时俱进。原因很简单。当整个产业和本企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花工夫研究行业走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绝对有很大帮助。如果我们所处的是夕阳产业,所在的企业岌岌可危,即使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再好,对成功也不会有多大帮助。这时,应该做的事恐怕只有离开这个企业甚至离开这个产业。所以,当我们对行业的大方向还没有弄清楚之前,却要花时间做很小的事情肯定得不偿失。因为,那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什么帮助。
第二点,就是要随时随地地找榜样来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随时可以看到身边发生的好例子与不好的例子。了解别人为什么做得好,然后学习人家的经验;看到负面的例子,研究其为什么做得不好,吸取教训,警惕不要出现在自己的工作中。表面看起来这是小事,其实不然。事实上,惊天动地一下改变世界的事情很少,大部分事情都是逐渐改变的,累积的力量非常可观。
第三点,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心思想一想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一件事情因为做事人态度的不同,可以处理成小事,也可以处理成大事。以开会为例,与会人认为会议与自己关系不大,随便听听是一种态度;认为会议内容宝贵,把会议当作学习的机会是另外一种态度。持后一种态度的人,会通过会议学到很多东西。
第四点,特别需要关注细节。有一句英文讲得很好:“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魔鬼在细节中),成败往往就是细节的差别。因为,连细节都关注到了,大问题发生的机会就很少;如果我们总是只看大东西,而不去注意小节,可能会造成很多地方出问题。真正的学习和改进常常体现在那些微小的细节上,因为,所有的细节加起来就变成了大事情。正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第五点,也是最重要、最难做的一点,即做任何事都要尽量征询各方意见,特别是在还不成功的时候。事实上,很少有不需要改善的事情,只是改善的程度不同。要改善,就要先承认目前做得还不好,至少是不够好,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极为困难。论语讲“闻过则喜”。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少,能够做到“闻过不怒”就不错了。仔细想一下,这种反应其实很不应该。我们应该感谢给自己指出不足或提出改善建议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唐太宗是可以听进一些不同意见的皇帝。尽管有时候他也很恼怒,甚至要杀了魏征,但他终究没有那样做。他承认这些人“所讲话是对的”这个事实,承认自己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加以改善。由此,唐太宗成为一代贤君,实施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于逆耳忠言,是真想听还是敷衍了事,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只有真想听,才会有人讲,否则,没人自找麻烦。每个公司都有年终考核,考核结束后老板会对员工有一个反馈,可是真正做得好的非常少。原因就是大家把问题的重点放错了地方。所有的人都看重自己考核的结果,因为这个结果与加薪、奖金等直接相关。其实,年终考核的主要目的并非如此,实际上是希望员工可以有持续的改进。等到出考核结果的时候已经晚了,应该在这一年中上级与下属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让具体做事的人及时得到改进。不能坦然面对批评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如果能够克服这个弱点,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虚心听取他人建议,就能够找到改进的方向。进一步,如果还愿意花工夫有目的、有计划、有纪律地不断改进,这样的人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结论
最后我们就这两期讲堂的内容做一个小结。这两期所讲的重点是一些欧美主流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和天生的资质关系不大,而和后天有目的、有计划、有纪律的努力勤奋有直接关系。这对大部分人来讲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消息,这表明自己的前途可以由自己掌握。不成功的人,很少是受到天资的限制,绝大多数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毅力和自制能力。比起持续不断的努力,怨天尤人要容易得多。我们常看到的现象是,当遇到问题或挫折时,人们往往不愿意面对,而是放弃原来的方向转换另外一条看来比较好走的路。这样经常改变方向的人,最后大多一事无成。两千多年前,荀子在《劝学篇》中就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 梧鼠五计而穷;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藏身,能足不能先人”。美国也有一句谚语:“Jack of all trades,master of none”, 意思是一样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稀松,远不如一样精通来得好。人是一种习惯的动物,如果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一个勤奋的习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纪律地执行的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可是,养成这个习惯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一方面要强迫自己做,另一方面需要某些“老师”的帮助。古人云:“天道酬勤”,不间断地、持续地努力累积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