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应有“三味”

2025-05-24 15:29:41

新闻语言既不同于应用文的语言,也不同于文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可感,既是对选择新闻事实的要求,也是对运用新闻语言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碚枞凇悄选择和运用新闻语言就应力求具有“三味”(味纯、味鲜、味美)。

味纯——要准确简洁

表达新闻事实的语言不仅要准确无误,还要简洁明快,通俗生动。这是增强新闻语言可感性的基础。“内行不够味,外行看不懂”。新闻语言的不准确、不贴切、不通俗,是影响新闻可信、可感性的第一障碍。要排除这一障碍,关键在于新闻语言应发扬朴实的文风,对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遣词造句要恰如其分、明快通俗。由于新闻具有真、短、快、活、强的特点,其语言就不能不讲究简洁明快。一是多用短句。那种“海带句”、“疙瘩句”,很难让读者一目了然,如今的读者很难有耐心去读那些曲里拐弯的东西。二是用词要精,勤于筛选,务求准确,以一当十。三是行文语句要通俗流畅。

味鲜——要新鲜活泼

魏巍同志曾说过,“再好的作品,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文字组合而成。关键在于组合的活不活、新不新”。新闻不仅要求所报道的事实新而活,语言也应该是鲜灵灵的。鲜活语言是增强新闻可感性的关键。为此,我们理应提出这样的要求,新鲜语言应是每条新闻必不可少的。记者在采写中不仅要问自己获得了多少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还应问一问捕捉到了多少新鲜语言。如果下笔时还离不开长了胡子的老套话,那么最好是再深入下去,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掌握了适合表现新主题的新鲜语言再动笔。当前,这应当作为一项基本功来对待。新闻用语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还需要记者善于根据所表述的新闻事实和采访对象的语言特色灵活掌握协调的风格。比如,在表现事物的急促变化时,往往宜于使用节奏感强的短句,而在表现事物的常态或一种深沉的情景时,笔下也不妨用一点舒缓的长句子。总之,在生活中,在群众中,不乏新鲜活泼的语言,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有心人,只要我们留心采集,勤于提炼,精心运用,新闻作品自会有新的面貌。

味美——要多姿多彩

为使新闻语言在传播新闻信息中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新闻写作应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语言要力求形象化,二是语言朴实而见文采,三是语言要多变出新。通常人们总以为外事报道是十分严肃的事,似乎只有板起面孔使用刻板的所谓“规范化语言”来写才合适,因而总是如法炮制拘泥公式、平铺直叙的平平之作。

请看《美海军陆战队司令来访》这条消息,作者突破新闻用语的窠臼,这样写道:“今天下午两点半,海军机关办公楼前先后响起《星条旗》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统率13.8万名陆战队员(比英国陆军多3万)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凯利上校,微笑着和刘华清司令员握手。……海军仪仗队和着雄壮的军乐,用脚步掀起有节奏的‘涛声’,向这位50年代就在美海军陆战队服役,1983年7月1日由里根总统批准担任现职的将军致意。”

作者通过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写了迎宾的两种乐曲声,仪仗队脚步的“涛声”以及双方领导人微笑着握手的气氛,使这次外事活动在读者中留下了形象而生动的印象。形象化的语言能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现场感、氛围感。因此,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应注意扬其所长,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举例来说,有两位记者同时采写湖北宜昌柑桔远销外省的消息,一位是这样写的:“最近宜昌地区组织一批柑桔运往北方销售,打开了北方市场。目前,仅黑龙江省已有50多个水果销售点做好了各种准备,即将销售这批南方水果。”另一位写的是:“昨日上午8时,一列北上的列车拖着15个车皮的宜昌蜜桔,赶在东北封冻之前,直奔白山黑水。目前,黑龙江省早已订货的50多个水果销售点和翘首盼望的顾客们正欢快地迎接第一批清香悠甜的宜昌蜜桔的到达。”两者比较,后者重视使用具体的富于形象表现力的词语,显然较前者表述事实要生动、形象。

新闻的语言美往往由朴实而见文采中体现出来。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新闻用语也贵在朴实自然,犹如出水的芙蓉,鲜灵洁净,浑然天成。《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写的通讯《妈妈叫我放鸭子》,语言朴实醇美,感人至深。你瞧作者笔下姑娘放鸭的现场:“年轻的鸭子喜欢打扮,穿得五颜六色,花里胡梢;年老的鸭子灰不溜秋,老里老气……有病的鸭子不想吃食不想动,没病的东咧咧,西咧咧,嘴巴不肯歇一歇……”,听听姑娘的语言:“我像鸭子一样,爱上了湖中水,石头打来也不飞。”“我怎么会寂寞、害怕呢?我又不是光杆司令,我有一千多名鸭兵!”这些新闻语言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一个热爱新生活、充满自豪感的放鸭姑娘的优美形象,栩栩如生地走到读者面前。增强新闻语言的可感性,使之读起来味纯、味鲜、味美,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力避重复,多变出新。俗话说:“戏唱多遍无人看,话说多遍无人听。”新闻用语也应忌重复,避雷同,字、词、句、段要根据新闻事实表述的需要,力求多变,变中出新。新闻要描叙周围千姿百态的万事万物,要表达人们千差万别的真情实意,运用语言就应因人因事、随景随情而富于变化,否则写出的新闻作品就会打折扣,减弱新闻作品的感染力。

二是要多用子概念的词语,少用母概念的词语。遣词造句力求展现具体形象、具体环境、具体事实,尽可能减少概念化的语言。比如要将一棵樟树、一头牛写进新闻作品,若写“一棵树”、“一头牛”就嫌概念化,太模糊,若据实写为“一棵浓绿的香樟树”、“一头花斑母牛”就显得具体、形象、可感。

三是采用活化手法。比如恰到好处地应用拟人化手法,将呆板静止的事物比拟为活生生的人,可增强新闻语言的生动性、可感性。“病了,上海的救护车”(见《新民晚报》),这精短的语言,描述专门救护病人的救护车,由于缺乏经费维修、养护、更新,如同它运载的某些病人,还在带病工作。再如,将枯燥的数字化“活”,也可增强新闻语言的感染力。高明的记者往往善于应用比喻手法,将人们可触摸可感觉到的其他物质的量化词语,用来把自己要写的枯燥数字变“活”。比如写“天下第一门——葛洲坝水电工程船闸闸门”,比喻“一块闸门有一个篮球场大”。写一位乡邮递员数十年跑过的山路可绕地球×圈。此外,还可以将数字如实放进新闻人物活动中和现场环境里,让其随着人和事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样可避免大堆数字罗列堆砌,令人生厌。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相关推荐
  • 阅读量:85
  • 阅读量:76
  • 阅读量:33
  • 阅读量:53
  • 阅读量:83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