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汛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1、凌汛的主要特征是:(1)凌膂竹飙瓜峰沿程增大。冬季河道封冻,拦蓄了一部分上游来水,增加了河槽的蓄水量,当上游先于下游解冻开河时,被拦蓄的水急剧释放出来,产生凌峰,向下传递,又迫使沿程封冻段解冻,使冰水汇集,凌峰沿程增大。(2)水位高。由于冰凌对水流的阻力作用,以及水内冰和冰盖占去了部分过水面积,在同流量下,水位比无冰期为高。如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1955年伏汛期洪峰流量为5760m/s,相应水位12.00m,而该年凌汛洪峰流量仅为1960m/s,其水位达15.31m。冰塞、冰坝,可使局部河段严重壅水,如松花江冰坝高达16m,原苏联别巧列河冰坝壅高水位达14m。(3)封冻后流速减小。由于过水断面湿周增大,水力半径减小以及冰盖底面糙率的作用,增加了水流的阻力,与无冰期相比,同水位下断面最大流速值明显减小,且位置下移到水流的中央附近,冰盖底面愈粗糙,下移深度愈大。等流速线在过水断面中形成闭合曲线。(4)槽蓄水量变幅大。由于凌汛期水流所受的阻力增大,河槽蓄水量比无冰期明显增加。根据冰情发展,槽蓄水量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①形成阶段。封冻开始到稳定封冻,槽蓄水量逐渐增加,直至最大。②稳定阶段。稳封期冰盖下水流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槽蓄量变化不大。③释放阶段。解冻期冰盖融化,槽蓄量释放并逐渐减少,直至恢复到无冰期状态。槽蓄水量与凌洪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解冻开河期,由于冰盖的破裂和消融,解除了对水流的阻力,槽蓄水量迅速释放,形成凌洪。

3、凌汛的主要防治措施是:防治江河、湖泊、港口以及水工建筑物受冰凌危害所采取的措施。世界各国在高寒地区的河流都有冰凌危害,但冰凌危害有不同的种类,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①冰凌冻结江河、湖泊、港口,影响航运交通,可采用破冰船破冰,或在港岸和船闸附近采用空气筛等防冻措施;②冰凌冻结水力发电厂的引水渠,或阻塞拦污栅,影响发电出力,可设法抬高渠道中水位,促使形成冰盖,防止水内冰产生的措施;③冰凌冻结各种泄水建筑物的闸门,影响启闭运用,一般采用加热或其它防冻措施;④冰凌撞击建筑物,如桥墩、闸墩、整治河道的丁坝等,多采用局部加固或破碎大块流冰等措施;⑤冰盖膨胀时,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力,增加建筑物的荷载,应在设计建筑物时考虑,也可在建筑物临水面设置表底水流交换器防冻,或按放圆浮筒减少冰压力的传递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