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夏话养生
养生是一种主动管理生活的态度,是对生活方式的必要调整。中医认为:健康是人类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凡得天、地、人和者,方可长寿健康,反之则病魔缠身或夭亡。
夏天五行属火,而人体相应的脏器就是心脏。怎样保护人体的发动机——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了健康,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关于“夏季养生”的知识吧。
中医理念:夏季以“养心”为上,夏天阳气开放了,是阳气达到最高峰的季节;属阳,为火,对应人的心脏。心脏是人类生命的起博器,《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君主宁,群臣则宁。因此,心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它不停地在给全身输送着新鲜血液,将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的氧和营养物质带给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又把器官、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因此,夏天要养心,心气和则体强健。
大家都知道人生三宝——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三者密不可分。
一、精是生命的基础:“精”包括人体的血液,我们吃进去的粮食和其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所以古人特别重视养精,养精是养生的基础。
二、气是生命的能量:有句话叫“人活一口气”,很健康叫神气十足。中医认为气有五大作用:
1、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没有气生命活动就会静止。
2、有了气人体就温暖了。
3、体气可以抵御外来邪气。
4、气也是营养。
5、气可以变化为神。
因此养气是养生的关键。四季养生是养四季不同的气,气顺者方可延年益寿。
三、神是生命的主宰:“神”表现为人体的一种活力,比如说此人神采奕奕。按照中医的说法心藏神“心神”就是与人的意识思维活动有关,养神就是要养心。精、气、神三者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精足了,气就旺,气旺了神也就旺了。养生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境界。
夏季是个阳气旺盛的季节,人们要顺应这一时令特点,在精神调养方面要“放”,神清气和,快乐欢畅,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夏季是暑湿夹杂的季节,生活上既要防暑避湿,又要谨防贪凉受寒。
1、起居应坚持“早起、晚睡、午休”,良好的睡眠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是夏季保健的重要环节。
2、食宜清淡,应以新鲜,易消化的食品为主,如蔬果、蛋类、豆制品等。多喝水,可吃一些绿豆汤、莲子粥、荷叶粥、菊花茶等清凉食品。少食或不食冷饮制品,以确保胃肠功能的正常运作,以防胃肠痉挛,腹痛等。
3、心气和畅,情志愉悦,切勿急躁、激动、清心寡欲、大度。琴棋书画能保持精神上的安静,是心脏养护的好方法。不做剧烈运动和紧张的脑力思考,少在烈日下长时间劳动和行走。
4、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季气温高,温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潮湿木头(如椅、凳等)含水分较多,表面看来是干的,经太阳一晒,便会散发潮气,久坐能诱发痔疮、关节炎等。
5、忌露宿,贪凉,以免人体调节失衡致病。
6、炎夏高热,人体大量出汗,导致气随津泄,适时补气,以扶正气是个不错的举措;西洋参、五味子捣碎煎汤代茶饮,可治气虚不敛、口渴多汗。
7、适度保暖也是夏季养生的一个方面:驱寒保暖喝姜汤,睡时不忘盖衣裳。东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可见民间谚语体现了非常好的保健意识。
8、夏季饮食宜:多苦酸,少甜咸。多吃苦和酸味的食物,能清暑热,增食欲。俗话说:天热“吃苦”,胜似进补。因为苦入心经。苦味对心脏最大的贡献是:能帮助心脏宣泄火气,以免伤害到我们的脏器和身体。
夏季养生安心食物有:茯苓、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小米、玉米、豆类、鱼类、洋葱、冬瓜、苦瓜、南瓜、香蕉等。油麦菜、莴苣、生菜、芹菜、香菜、苦瓜、萝卜菜等,能调节和脾胃,消除疲劳,醒脑提神,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是夏季养生之佳品。
夏季汗出较多,喝点带苦味的饮料如:决明子、焦大麦茶,绿茶,苦丁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食苦不宜过量,否则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盛夏应忌食辛辣、膏梁厚味等容易上火的食物。
少吃过甜、过咸食品;咸入肾,肾水过足会抑制心气,大咸伤心,多甜泻心。盛夏多汗,体内钾钠丢失较多,补充水分和钾钠元素,防止低血钾、低血钠的发生是一种必要的措施。
钾钠含量较高的蔬菜有:菠菜、油菜、蘑菇、木耳、番茄、小白菜、海带、紫菜、山药、土豆、芹菜、大葱、莴笋等。
水果有:香蕉、橘子、苹果、菠萝、柚子。
豆类有:黄豆、青豆、绿豆、蚕豆、荞麦你、玉米、红薯及牛奶。
夏季小食谱:
1、小冬瓜绿豆汤:冬瓜200克去瓤,洗净切块,绿豆100克洗净,葱姜适量。将绿豆姜片入锅加水烧至豆软,加入冬瓜,煮至冬瓜软而不烂,加调料即可。
2、金银花苦瓜汤:苦瓜200克去皮瓤,洗净切片,金银花15克。二者同入锅内,加水煮沸后,调料即可。
功效:清火消毒,明目解热。
3、扁豆红枣汤:白扁豆100克,红枣75克,将白扁豆洗净后放于锅内加水稍煮,加入红枣,大火烧开加小火煮至稣豆酥烂即可成,根据口味加入适量白糖。
功效:清暑化湿,健脾益气,通九窍,平胃气。
4、黄瓜蒲公英粥:黄瓜30克,蒲公英10克,大米100克。上料洗净,黄瓜切片,蒲公英切碎备用。将大米入锅加水煮粥,粥熟后放入黄瓜蒲公英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生津止渴。
5、金银花粥:大米100克,金银花30克。大米洗净加水煮至粥将成时加入金银花,待沸,白糖调味。
功效:清火解毒,除湿散热。
6、红豆山药粥:红小豆200克,山药100克。将红豆煮至开花,再将切好的山药放粥内,煮至山药发软,加入冰糖略煮至冰糖融化即可。
功效:利水消肿,通气除烦,健脾和胃。
经络养心法:每天点按百会、膻中、巨阙、心俞、厥阴俞、内关、半隆、阴陵泉、合谷、太冲、通里、风池、劳宫、涌泉等穴。能防治因心脏引发的疾病。
夏季也是治疗冬病的好季节;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临床表现主症为“咳·痰·喘”,是最典型的冬病夏治病种。可用中药敷贴疗法,如慢性支气管炎:以香皂散外敷膻中、气海、双侧肺俞、肾俞。五日换药一次,三次为一疗程。痊愈后于次年三伏天及立冬日各贴一次,第三年中伏及立冬日再贴一次,以固疗效。
组方:丁香、牙皂各20克,甘遂、肉桂、附子各10克。上药碾成细末,生姜捣烂取汁与药粉调成糊状敷于以上穴位。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也是以寒邪留滞于经络为主的疾病。夏天选用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药物,通过口服及穴位经络或局部给药,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采用艾绒温针治疗,称为“打伏针”,也是传统的冬病夏治的一种方法。如类风湿关节炎,以温经止痛散热敷患处至局部或全身发热,或微热为度。每日1-2次,每次2-4小时,3天后更换新药。
组方:川草乌各80克,麻黄、干姜各60克,肉桂、细辛各40克,羌活、白芷各70克。
上药入锅微火烘脆,共研细末,加60度白酒润湿,置于锅内炒热,做成药饼趁热敷于患处,以薄覆盖绷带包扎。
冻疮:冻疮多为阳虚,机体阳气不足,抵御外寒的能力下降。夏季用温通经络的药物煎水外搽,穴位敷贴等治疗手段,起到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皮肤肌肉濡养温煦而不发病。如辣椒药酒:以棉签蘸药涂搽患处,每日3―5次。
组方:鲜红辣椒5-10克,95%酒精100毫升,甘油20毫升,纯樟脑10克,先将樟脑溶于酒精,再将辣椒洗净切碎放入,浸泡七天后加入甘油即成。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保持平和的心态准备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