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的景物

2025-07-12 12:09:03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投蹯笳瘗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历来,咏秋抒怀的诗有很多,刘禹锡(772年-842年)的这一首《秋风引》,是他被贬南方时创作的,在咏秋诗里,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原诗如下: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呀。当然,刘禹锡的《秋风引》,也是在前人诗歌的基础之上,重新润色而成的。

何处秋风至?秋风瑟瑟,来自何处?其实,前人已有答案。江淹(444年-505年)就曾说过,西北秋风至,楚客心忧哉。

接着,江淹的这一句,竟然引出了楚大夫屈原( 前340年- 前278年)。屈原也曾点评过秋天的景色,风飒飒兮木萧萧。

萧萧送雁群。这时,在不经意间,你若抬头看看,就会发现雁南飞了。如此的画面,前人也同样看得到。汉武帝刘策(前156年-前87年)总结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怎么办呢?刘禹锡只好不走寻常路,第一句就巧妙设问。这样的处理,除了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之外,在手法上,也明显属于独辟蹊径了。

朝来入庭树。这一句,算是回答早先的设问了。原来,是一大早就起身,踱步到庭树间之后,才耳闻目睹到秋天的景色的。不过,到了此处,还没交代清楚状况。因为,还没说你是谁呀。

孤客最先闻。接着,谜底揭开。如果不是孤独的居南客,谁能辗转反侧一大早就起床呢?既然如此,我难道不是最先闻的那一位吗?至此,刘禹锡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就跃然纸上了。

刘禹锡的高明之处,体现在引君入瓮。在记述景物之时,有意把主角人物隐匿,先突出景物描写,然后,再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才揭盅答案。

那么,最先闻三个字为什么让后人那么推崇呢?不是因为豪迈,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一丝丝的苦涩和酸楚。这三个字,既出其不意,又恰如其分,岂不妙哉。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