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机的可重构制造
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得益于自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供应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和客户需求市场的日趋个性多样化,催生了一种由客户订单驱动,以小批量、多品种、多功能、升级更新快,快速交货和较短期的产品市场寿命等为特征的行业现象,这种批量定制生产的模式便由此应运而生,就绕线机制造企业而言,需要由以往面向自身产品的生产,转而面向客户的生产,由卖方主导的绕线机市场转向尽力满足买方需求市场。
供求关系的倒置、市场如此重大的改变,绕线机制造业传统陈旧的制造系统显然很难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需要发展一种能够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制造系统快速重组,将定制产品的生产问题全部或部分地转化为批量生产的新型制造系统--可重构制造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可重构制造系统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当今快速多变和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表现在由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逐步提高的客户素质,创新的工艺技术直接驱动的新产品上市速度,产品零部件、客户需求、工艺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反映了经济、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关系。企业只有具备快速、有效和低成本的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
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展了产品可重构的相关研究。1996年,美国ERC研究中心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25家公司资助下开展了相关的研究。1997年,Y-koren教授等首次正式提出可重构制造的概念。1998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2020年制造挑战的设想》的报告中明确地将其列入六大挑战与十大关键技术之中,而且名列十大关键技术之首。
把目光转向国内,我国在快速反应和共享的网络制造模式下,对快速重构以及支持可重构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的研究较多,而对底层生产系统的可重构问题的研究却较少。从1997年起,我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十五"863计划基金的资助下,对可重构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研究,已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正开始逐步形成完整清晰的理论体系。
绕线机制造业内初现可重构制造的苗头,随着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各绕线机生产商为了争抢客户,为了拿下订单,亦在不停的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以适应越演越烈的商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