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的心理研究
1、模式:
在中国的饮食习惯规定为早中晚三餐,而在西方的饮食方式就没有中国这种统一的模式。我们从小接受的中国教育就是必须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中并没有进行思考过为什么在12点进行午餐,最初观点的理解一般12点是饥饿感产生的时间段,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将12点进食午餐作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模式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按传统的方式,当然也可以是自己设定的。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生活习惯,或是娱乐方式等等。
2、心情:
思维是否与心情有关联呢?在重复看电影的过程之中,会产生不同的情节理解?在我们映像里,重复是一种熟练的过程,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所以说有不同的情节理解是比较正常的?这种感觉是否正确呢?
如果感兴趣,可以进行论证。
给大家几个研究思考点:
1、在电影情节中会有几种情感过程呢?
2、我们印象中的情感过程的着重点在哪里?
3、看过一次电影会留在我们印象中片段是哪一部分?
4、为什么会只有一部分印象留下?
5、留下的印象有什么特殊含意吗?

3、认识:
思维是否与认识有关联?
问题: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是否相同?
父母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是否相同?
如果思维方式不相同,那么是否与认识有联系呢?
每一个人的认识与自己的印象相同,老师教育学生:A+B=C,那么如果有一天小孩说:A+B=D,我们是否会愿意相信呢?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不相同其主要原因在于相互理解不能统一,看到的不一样所理解的自然也是不一样。
4、本质:
思维与本质?
认识事物的过程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说工作学习的方式?
每一件事情的发现,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当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多个答案,哪一个才是真实的?
正确的答案就是本质。
思维方式不正确,那么也是会看不清楚本质情况。

5、起点:
思维的起点就是一种惯性。
例子:
最初我们的思维,地球是平坦的,而后来经过科学论证,得知地球是圆形的。
这就是一种思维惯性所产生的一种错觉。
因为最初我们是从微观的角度,看到世界是平坦的,而后来的科技发展,告诉我们地球的真像是圆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