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决定不了一切,我们都有天生的“精神胚胎”
一个粉丝给我们留言:
“KY小姐姐你们好。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很久。我有一个双胞胎姐姐,从小爸妈用很公正的方式对待我们——至少我从来没有感觉到他们有任何的偏爱。甚至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对我更好一些,当然姐姐也对我很好。但我姐姐一直是一个比我开朗活泼很多的人。
我不喜欢接触人,在人很多的时候总觉得有点不知所措,也觉得自己有点笨拙,关于恋爱更是一窍不通。而姐姐走到哪里都讨人喜欢,在所有的场合都显得很自如,很多男孩子都喜欢她,她也很会处理这些关系,即便她表示不喜欢他们,也能和他们变成好朋友。
我看了很多原生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但姐姐和我的环境几乎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会是如此不同的人呢?人是否存在天生的精神胚胎,注定了某一些命运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到我的留言,辛苦啦,谢谢你们。“
这位小朋友,你的留言我们收到了。事实上,Ta提出了一个很值得聊一聊的话题,即我们的人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曾经提到过,“人,并非是一个纯粹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由原始冲动欲望堆砌的一成不变的个体,也并非绝对由文化环境所操纵的木偶”。我们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今天想聊的重点是,一些先天的因素对我们人格的影响被低估了;同时,我们还没有形成记忆时的人生最早期的关系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往往会被我们忽略。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人格,指的是人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显现的自身在思想、价值观、社会关系、行为模式、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的大体趋势(McAdams &Olson, 2010),以及在这些方面上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Kazdin, 2000)。
众多研究者认为,人格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基础上的心理趋势(McCrae &Costa, 1999; Jarrett, 2016),先天因素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其实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早期成长环境等后天因素对于人格的塑造时,先天因素的重要先决意义很多时候被轻视了(Erikson,1950; Freud, 1963; McCrae& Costa, 1994)。
剑桥大学心理学家BrianLittle在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在新生儿的床边制造出一些声响的时候,有些新生儿会自然地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而另一些新生儿的反应则相反,他们会(默默地)转开(Little, ascited in, Dahl, 2014)。不仅如此,他还发现那些会转向声源的新生儿,更有可能在之后成长为外向的人,而相对的,另一些新生儿则更可能成长为内向的人。
可以说,在每个人的身上似乎都存在着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它在生命的最初,表现为了气质性格,影响着人们对于外部刺激的反应,也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了个体人格特质的基础内核。
心理学教授Dan McAdams曾在一次访谈中形象地描绘道,“一个人的人格,就像是被人们的种种人生故事包覆着的气质性格”(as cited in,Friedersdorf, 2016)。
* 为什么说人格中存在着“精神胚胎”呢?
除了上述对婴儿及个体成长的直接观察外,众多心理学、生物学及遗传学的研究也都佐证了这种“精神胚胎”似的人格基础的存在。
1. 某些人格特质与生物性特征存在直接相关
Roberts与Jackson(2008)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发现了特定人格特质与基因的相关性,例如,拥有5-HTT这种基因序列的人更具有攻击性,而糖皮质激素受体更活跃的人,天生抗压力更好。
另外,哈佛大学教授Jerome Kagan也发现,人的一些生理特征与人格存在相关,如更容易感染、皮质醇(又称“压力荷尔蒙”)水平更高、心率更高的人,更自我压抑、更容易烦躁和感到焦虑(as cited in,Gallagher, 1994)。
这些基因与生理特征,在人们还是母体中的一个胚胎的时候,就已经被决定下来的生物性特征。
2. 某些人格特质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不同
Blatny, Jelinek和Osecka(2007)为此做了一项跨越40年的纵向研究,被试在最初参与研究时,还仅是几个月大的婴孩,到研究结束时,他们都已年过不惑。研究者们从中发现,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得更不内敛,整体活跃度与敏感度都更高的人,在成年之后也更可能在“外向性”上的得分更高,即更可能成为外向的人。
也就是说,尽管在几十年间,这些人经历了生活、学习、工作的许多的变化,但他们在出生后不久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性格,仍然与他们在不惑之年所展现的人格特质存在着一致性。
答案是B。
References:
1.Baer, D. (2016). Your personality starts showing up during infancy. Science of Us. 2.Blatny, M., Jelinek, M., & Osecka, T. (2007). Assertive toddler, self-efficacious adult: Child temperament predicts personality over forty yea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 2127-2136. 3.Bouchard Jr., T.J., Lykken, D.T., McGue, M., Segal, N.L., & Tellegen, A. (1990). 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Science, 250(4978), 223-228.
4.Caspi, A., Roberts, B.W., & Shiner, R.L. (2005).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Stability and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6, 453-476. 5.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4).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ersonality from adolescence through adulthood. In C. F. Halverson, G. A. Kohnstamm, & R. P. Martin (Eds.), The developing structure of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pp. 139-150). Hillsdale, NJ: Erlbaum. 6.Dahl, M. (2014). How much can you really change after you turn 30? Science of Us.
7.Erikson, E. H. (1950b), Growth and Crisis of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In: Personality in Nature, Society, and Culture, 2nd Ed., ed. C. Kluckholn & H. A. Murray. New York: Knopf, 1948, pp. 176-203. 8.Freud, A. (1963)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al Lines. Psychoanal. St. Child, 18: 245-265.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9.Friedersdorf, C. (2016). Do humans inherit or create their personalities? The Atlantic. 10.Gallagher, W. (1994). How we become what we are. 11.Hayasaki, E. (2016). Traces of times lost. The Atlantic.
12.Jarrett, C. (2016). Personality appeared before you could talk. BBC. 13.Kazdin, A.E. (2000).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4.Lykken, D. & Tellegen, A. (1996). Happiness is a stochastic phenomen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3), 186-189. 15.Mahler, M. S., Pine, F., & Bergman, A. (1975),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 Symbiosis and Individu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6.McCrae, R.R. et al. (2000). Nature over nurture: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life spa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1), 173-186. 17.Thompson, R.A. (2008). The psychologist in the baby. Zero to Three. 18.埃里希·弗洛姆(2015),《逃避自由》(刘林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