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孩子良好的购物礼仪
小时候,止境在老家爷事拾遑蹿爷奶奶家住过一年时间,那时止境一岁多。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时,爷爷奶奶总是带着止境去超市妁祚鲑卓玩,因为那里是个天然的免费的“儿童游乐场”,有空调,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偌大的空间。他们总是挑个少人的地方,卖孩子玩具的地方,把孩子放下,止境自然就乐滋滋的一个个摸过去,这里摸摸,那里瞧瞧,就这样,都能顺利的打发一个多小时。当然,爷爷奶奶总是会把孩子弄乱的东西重新摆放好,也不会让孩子弄坏什么,如此,也算是一个有素养的超市“观光者”吧。
那时孩子还小,我没有任何担心,他还没有到闹腾的年龄,尽管爷爷奶奶总是会主动给他买这买那,但总是大人主动孩子被动接受。
止境两岁后来到澳洲,在超市里,我看见这边的小孩子总是坐在孩子车上,除非到了四五岁大小,才会跟着走在大人旁边。有一次,止境很想下来走,觉得坐在车上无聊,我便放下他。有那么几分钟,我在挑选水果没有看着止境,后面有个人礼貌的跟我说:“那是你的孩子吗?你应该看好他,他去动那些蛋糕,容易损坏,这样就没人买了。”我回头一看,果然是,止境在碰架子上的盒装蛋糕,生日蛋糕类的那种,因为软很容易因为触碰而变形。我赶紧制止了他,并把他重新放回到小车上。
后来,类似的小事又发生了若干次,一次算偶然,多次就给我一些触动了,我细细的总结了一下这边类似场景的情形:
一、如果顾客真的不小心弄坏了什么,不论大人孩子,超市不会说要你赔偿的,这点很人性而宽容;
二、 来规劝和制止孩子的人,都是普通的顾客而并非员工,体现大众的购物素养非常高,超市利益本与他无关,但是他们都发自本能的制止这种行为,哪怕是一个两岁的孩子;
三、 观察其他带孩子的,真的很少看见孩子们去乱动东西,小一点的坐在车上不让下来,大一点的很礼貌的跟着;
四、 买东西都是跟大人询问在先,才能自己动手去拿,每次只买一定数量的东西,那种动辄耍赖大哭大闹的,很少看到,更别谈买了后没付钱就要打开来吃的,虽然你是迟早会付钱,但是顺序不允许打破;
五、见过少量在超市哭闹的情形,细听他们父母的言论,很简单的一句,“no means no”,然后就任由孩子哭闹,坚决不妥协,最终妥协的只能是孩子自己,原则很坚定。
……
这样一总结,我就感觉到自己还不够严格,跟本地孩子比,此方面的教育显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于是,从那几次小事后,止境在超市或其他购物场所的礼仪教育,我就严格的执行了几条原则,并且在每次去购物之前,反复跟孩子解释,让孩子明白。
一、超市内不允许乱动东西;
二、要买什么东西一定要征得大人的同意;
三、买零食的件数每次一件;
四、所有东西付钱之后才属于自己,才能打开;
五、力所能及帮助购物,如把东西放上购物车和柜台;
六、如果他没有做到,如因为没有如意而哭闹,或者不听从爸妈的教育,那就会有一定的惩罚,如离开超市,承诺改正之后才会再次带他去购物,减少他的购买决定次数等。
孩子小的时候,对言语接受没那么强,但行为控制却更容易达到目的;等孩子大一些,语言接受更好了,行为就已经养成习惯了。仔细回忆,止境甚少出现在超市大哭大闹要买什么的类似情形,一些小“违反”和小倔强冒出来时,妈妈立刻会规劝和制止他,可以很快这苗头压下去,感觉还是很轻松的让孩子保持规矩,在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特别为难的记忆,不知是否是幸运。
事实上,我更把这种轻松归结到“早教育”和“常坚持”这两点上。如今,去超市购物的心情是非常轻松的,因为我一点不用担心止境会出现什么难看的场面。放眼四周,绝大部分的顾客都是彬彬有礼,互相谦让,超市购物不会出现那些争抢打折商品、品尝零装食物、随意拆开包装、用力挤压水果看好坏等等不良的购物习惯。这种道德、友好又自觉的公共礼仪,营造了一种高素养的社会人文环境,孩子在其中学习、成长,也能耳濡目染的出落成一个高素质的人。
从小做起,从严要求,从长坚持,就是我对孩子的购物礼仪教育的三大心得,感觉说不上是妙招,却在自己孩子身上管用,育儿都是因人而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