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伴教育

2025-05-14 23:32:04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中小学生的成长和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哉捐岳觥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有许多事不愿意和家长或老师交流,而是对同学或伙伴倾诉。同时,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有许多特点:叛逆、承受挫折能力弱、缺少学习动力等等,有些问题通过老师或家长是难以解决的,而通过与同龄人的接触、交流之后,则会令他们突然有所悟,无形之中解决自身问题。

什么是同伴教育

许多家长面对激烈竞争,不惜高额投入,把孩子送到这个培训班,那个训练班,或者把家教请到家里来,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另一方面却往往收效甚微,孩子该有的态度、方法和良好的习惯没有出现,只是机械地填充知识,到头来成绩不见提高,还可能出现厌学、自暴自弃等负面心理。究其根本,老师、家长之外,还缺失了一个优秀同龄人伙伴的角色。而这个重要角色,在独生子女的今天,其作用更加显著。

什么是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教育行为。社会学家依据一定的前提条件,有时把同伴教育称为同龄群体教育或同辈群体教育。一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似背景、相似经历和相似年龄的伙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

什么是同伴教育

为什么需要同伴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发育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体格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走向强壮健美,也可以趋向衰弱多病,这取决于他们能否得到合理的营养,能否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在思想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积极性向上,也可以无所作为,这取决于他们能否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学习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好学勤奋的一面,也有知难而退的一面,但是只要他们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精心培养,就会懂得珍惜并学会把握自己这个最可贵的时机,把蓬勃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望凝聚成探索知识的持久动力。中学生乐于模仿他们认可的行为和形象,特别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共鸣,而且这种共鸣和模仿学习的行为是自发的,只是需要一个诱因,而这个诱因就是“同伴教育”所带来的。

哪里去找好的同伴?

如果亲戚朋友谁家的孩子年长几岁,而且学业、生活习惯各方面都很优秀,就可以天然成为我们孩子的“同伴”,只不过可能潜在的担心在于对方的时间无法保证,也可能对于教育和影响他人所知甚少。另一个重要的“同伴”来源便是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升入大学以后,他们的空闲时间相对充裕,同时思想和人格也更为健全,尤其是中国顶尖大学如北大清华的在校学生。一方面他们是“过来人”,刚刚经历过中考、高考,在各个学科上有着丰富的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孩子的“同龄人”,年龄差不过三五岁,拥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更能和孩子成为朋友从而更融洽地进行沟通。2014年一些北大在校学生发起的北清梦领英计划活动正是致力于将优秀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成长规划分享给今天的中学生们,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此外,还有一些关于防治艾滋、戒毒戒酒和心里培训的活动采用同伴教育的形式。

传统教育将教师视为教育主体,学生视为教育客体,侧重于教师主动的传授教育过程,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接受的过程,至于怎样促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则更不受重视。而这些态度、习惯恰恰是一个孩子成长成功最关键的要素。现代教育较之传统教育最为显著之处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有一个优秀的同龄伙伴润物于细无声处,潜移默化中传递知识、方法与自我管理的能力,相信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业进步大有裨益。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