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小传:高门贵族的精魂,民国沙龙的才女,死也要回到中国
【1990年5月22哪膀仑碍日】凌叔华小传:高门贵族的精魂,民国沙龙的才女,死也要回到中国
(位于史家胡同24号的“胡同博物馆”曾是凌家大宅的后花园)
1922(22岁),她考入燕京大学预科。这期间,凌叔华创作了许多作品,画艺娴熟,"偶一点染,每有物外之趣"。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看过她的作品后也赞赏有加。
1924年(24岁),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凌叔华作为欢迎代表,结识了徐志摩、陈源(陈西滢)等人。此后,她与陈源时常书来信往。
(凌叔华作品)
1926年(26岁),她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以优异成绩获该校的金钥匙奖。同年,她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的陈源,结了婚。两人都爱好写作和绘画,各有自己的空间,保持独立创作。但也因为两人生活环境和观念的不同,所以从婚姻一开始,就暴露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
1928年(28岁),陈源受聘为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凌叔华陪同前往。为避嫌,凌叔华没有在学校任教,但家里时常举办文艺沙龙。她与苏雪林、袁昌英是好朋友,都是文坛上很有名气的女作家,因武汉大学建在珞珈山上,三人并称为珞珈三杰。
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武汉大学迁往四川。战乱的痛苦,丈夫的冷漠,不安的情绪,她曾写信给伍尔芙诉说自己的苦闷。伍尔芙回信鼓励:“Only works you can face the war!”
于是,她开始到燕京大学任教。
(1949年在伦敦,左一李四光,左四凌叔华)
1953年,在伍尔芙的鼓励下,凌叔华用英文写成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古韵》(Ancient Melodies,又译作《古歌集》)出版,引起英国评论界的重视,成了畅销名著。
1964年(64岁),中法建交,陈源被驱逐出巴黎。凌叔华一家生活愈加困顿,她不得不兼事"鬻文和卖画"。
凌叔华时常感慨:“我可不愿像白俄(俄国革命后,流亡各国的帝俄贵族)一样在路边卖地毯。”
1990年3月25日(90岁),她躺在病床上,在人们的祝福中度过了九十华诞。不久病情恶化,她毅然决定回国。5月16日,她回到了北京,她躺在担架上,看到了美丽的白塔,看到了已变成了幼稚园的凌家大宅……
一周后,5月22日,凌叔华去世,与陈源合葬,回归自然,享年90岁。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352篇作品,营员“文和”的第3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