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最浪漫的红枫古道行走在斑斓的世界里
1、红枫伴古道 浙南亮丽的风景奇观 红枫古道的沿途,共有枫树3000多棵,多为具有数百年高龄的“老者”。其树干高耸十多米,粗壮得需要几个人才能环抱。透过层层叠叠的红叶,细碎的阳光洒落在条石铺就的山径上,行走其间,宛如漫步在红霞之中。 细看那些枫树,仿佛全都具有儒者气质:枝干厚重且挺直;枝条疏朗而错落有致;枫叶并不像其他树叶那样密匝匝地生长,却是像在国画中一般,闲闲地缀上枝头,相互照映,俯仰有情。 那么,文成县当地的先人为什么会选择在古道两旁栽种枫树呢?其实,这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浪漫——枫树最合适护路:山间多发洪水,而枫树根深质硬,不会轻易被洪水冲走或折断,因此可以保护路基而不致水土流失;山林容易发生火灾,而枫树皮厚,抗火能力强;夏天枝叶繁茂,可以遮阳,秋冬落叶,可让旅人吸收更多的阳光;枝干高直挺拔,秋季还会变红,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枫树就成了指引旅人前行的绝佳路标…… 关于古道的起源,现今虽然没有可考的具体资料,但我们从地图上不难看出:文成被夹在瑞安、平阳、苍南、泰顺、景宁、青田等地之间,在古代,文成人无论进退、出入,都只能穿越群山,才能到达海边,乘船抵达更远的天地。文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表明,文成现有红枫古道70多条,其中跨乡镇的就有43条。从走势上看,红枫古道一端源起平阳、瑞安,另一端则分别连接着景宁、青田和泰顺。但无论从哪一端出发,都必须穿越文成。

2、大会岭与岩庵寺 古道上的人文风景 素有“红枫古道第一岭”之称的大会岭古道,在通公路前是文成县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它上达南田、西坑等县,下通温州、瑞安等地,旧时行人络绎不绝。这条古道全长约5公里,有4500多级台阶,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有千年的历史。 大会岭古道像一条纽带,把一些古老的村子串连了起来:一路向上,先是岭脚村,半山上有半岭村,山顶上有岭头村,再远可达外县。路面全用整齐的青石铺就,颇有气势。拾级而上,两旁有枫林护路,如一条长龙蜿蜒着直通山顶。 这条古道上,最险峻的一段有“斗米直”之称——笔直陡峭,有320余级石阶直入云霄,惊险异常。相传在古时,人们行至此处,必须先吃一斗米,才有力气攀登上去,“斗米直”也因此而得名。 据说清朝时,西坑人zhoudaoliang担盐经过此处,时值盛夏,酷热难当,他中暑晕倒过去,被好心的过路人搭救。为了感激答谢,也为了帮助他人,于公元1742年出资,在大会岭的半山腰建造了3间茶堂,并捐赠了附近的良田22亩,作为茶堂经费。光绪年间,周家后人继承其志,再次出资修葺茶堂,并在附近修建寺庙,雕塑佛像,一时被传为佳话。从此,这里每日梵音阵阵,香烟袅袅,古寺在枫林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犹如仙境。 另一条南北走向的古道岩庵岭也别具特色,从文成县大峃珊门村开始,延伸至里阳乡西山村漈头庵,全长约两公里。古道沿途不仅植被丰茂,山水秀美,而且人文景观众多,有云江亭、观音殿、青云亭、怡然亭等多处文物建筑,透露出沧桑的历史韵味和古朴的艺术气息。 坐落在山顶的岩庵寺最为有名,始建于初唐,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因其大雄宝殿建于峰顶的巉岩峭壁之上而得名,又因其终年白云缭绕,飞檐斗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所以又被叫做“白云庵”,更被称为“浙南悬空寺”。
